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韩东、李娜、王亮)

一、中国移动: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

中国移动是全球领先的通信及信息服务企业,公司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 新公司”定位,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同时加快推进“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公司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 打造全球最大、最强的通信网络,在中国提供全方位的通信及信息服务,业务主要 涵盖移动话音和数据、有线宽带,以及其他信息通信服务。公司以通信服务为切入 点,推动个人、家庭、政企、新兴(CHBN)四大市场全向发力、融合发展。

(一)公司发展沿革:行业领先地位稳固

整合公司资产,构建全国业务版图。公司于1997年在中国香港注册成立,设立时的 名称为“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分别于2000和2006年先后更名为“中国 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和“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公司于1997年在纽约证交所和 香港联交所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1997年至2004年期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 支付现金等方式陆续完成对中国境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移动通信公司资产和 业务的收购。公司于2004年收购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中移通信相关资产,于 2006年要约收购万众电话。2014年,公司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共同发起设立了中 国铁塔,开始了运营商基站共建共享的时代。2015年,公司收购铁通集团与固网电 信运营相关的资产和业务,发力固网宽带业务。

积累基站网络和客户资源规模优势,紧跟时代持续着力全面实现数智化转型。中国 移动凭借突出的网络覆盖和客户数量优势,在移动业务领域保持领先地位。2015年 公司收购铁通集团资产和业务,由此获得有线宽带牌照,发力固网宽带领域;同年 咪咕公司挂牌成立,中国移动在数字内容服务领域开始专业化运营。2017年,中国 移动公司制改革完成,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国有独资企业。2020年,公司与中 国广电签订5G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融合广电5G频段优势,共同建设700MHz无线网络。近年来,中国移动着力于全面推动数智化转型,价值经营成效显著。 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加速迭代更新的行业大背景下,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突破与应用, 实现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在不断迭代的同时 拓展数字内容等新兴业务。从2G时代到5G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司获 发新技术的牌照,率先在全国开启新技术商用。与此同时,公司于2015年通过收购 铁通的资产和业务获得有线宽带牌照和资源。 以通信业务与信息业务为基础,拓展数字内容等新兴业务。股权投资方面,公司于 2010至2014年间认购浦发银行股份、科大讯飞股份以及泰国Ture Corporation股份, 在达成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战略合作的同时,加快移动互联网布局。2015 年,成立咪咕公司、中移互联网,在数字内容服务领域以及互联网业务领域开始专 业化运营。2017年,成立数字家庭合作联盟与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发力数字家庭 以及物联网领域。

(二)战略投资与新发股份赋能转型升级与改革创新

公司是国有独资控股,最终控股股东是国资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是按照 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的中央企业。2017年12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企业类型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国有独 资公司,并更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集团间接持有中国移 动69.82%的已发行总股数。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战略投资与新发股份赋能转型升级与改革创新。2022年1月5日,中国移动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此次融资意在为5G精品网络建设项目、云资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千兆智家建设项目、智慧中台建设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及数智生态建设 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本次IPO的配售中,公司引入了相关产业发展基金以及相关领 域战略投资者,以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自下而上的个体活力,推进“5G+”计 划的实施,拓展线上化、智能化和云化,提升“网+云+DICT”能力,构建“全千兆” 服务体系,支撑智家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统筹推进CHBN全向发力、融合发展”, 并发挥协同效应,打造高效协同的能力、合力、活力组织运营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 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二、行业概况:运营商基建瞄准算力蓝海,数据要素开 启信息服务新时代

(一)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获新机遇与新使命,有望实现自身价值重塑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作为未来主要经济形态为 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系统 推进、协同高效”的原则。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达到10%,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 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展 望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 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电信运营商过去肩负打造数字底座重任,未来将在信息服务、IDC、数据安全、企业 专网、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将参与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建设,在 数字经济时代重塑自身价值。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基座打造者,具有网络、数据、 技术、安全等天然的基因,将从各个领域参与数字经济发展。从三大运营商自身营 收结构来看,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DC、网络安全等在内的数字业务板块 成为三家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在数字经济时代肩负新使命,在各行业数字改造当 前打开新发展空间。 运营商基本面反转确定,传统业务基本盘稳定。2022年三大运营商的营业收入总计 达到1.77万亿,同比增长9.74%,净利润接近1700亿,平均同比8.46%,连续第二年 实现业绩高速增长。基础通信业务保持平稳增长,移动电信和联通的基础通信业务 分别增长3.7%、4.0%、3.1%,预计未来随着5G套餐渗透率提升, ARPU值会维持 小幅提升态势。

政企业务高速发展,运营商增长焕发新机。随着国内数字经济的进一步释放,To B端数字化渗透率逐步提升,运营商政企业务迎来发展的新蓝海。根据工信部发布的 数据显示,新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共完成业务收入3072亿元,同比增长 32.4%,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19.4%。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 118.2%和58%,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5%,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7%。 中国移动政企市场成为增收引擎,动能强劲。2022年,中国移动DICT业务收入达到 864.31亿元,同比增长38.8%。2022年上半年,移动云收入达234亿元,同比增长 103.6%,与天翼云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中国电信云和IDC业务地位稳固。2022年,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1178亿元, 同比增长19.7%,天翼云收入继续保持翻番。根据公司年报数据,2022年天翼云收 入达到579亿元,同比增长107.5%,天翼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云和国内最 大的混合云,继续保持专有云服务市场份额第一的市场地位。 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业务增速显著。2022年,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 704.58亿元,同比大幅提升28.6%,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占营业收入比达到28.6%。 其中,联通云加速发展,实现收入361亿元,同比提升121.0%;IDC实现收入248亿 元,同比提升13.3%。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运营商云业务延续高增长,将持续受益国资云建设。运营商云业务营收快速增长的 同时,市场份额也不断增长。据IDC跟踪报告,2022H2,天翼云IaaS、IaaS+PaaS 市场份额分别为11.8%和10.3%,均位居行业前三;2022Q3移动云IaaS+PaaS市场 份额提升2.4个百分点,市场排名较2019年上升16位,进入行业前六,综合实力迈入 国内业界第一阵营。随着国资云建设逐步推进,运营商云业务有望延续高增长。运 营商对云业务收入展望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中国电信明确提出天翼云2023年收入目 标达到千亿。

(二)资本开支:结构倾斜,布局算力,抢占新机遇

2023年三大运营商在资本开支向政企业务倾斜,全面发力算力市场。随着C端移动 业务收入增长趋缓,数字经济时代,运营商B端市场快速增长。2022年三大运营商在 资本开支上重点布局算力网络,配合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同时持续扩大云基础设 施和产品能力。根据运营商2022年报推介材料,2023年,三大运营商资本支出预算 合计总额为3591亿元,较上年总额同比增长2%。其中:中国移动资本开支约1832亿 元,相较于2022年1852亿元的资本支出同比微降1%;中国电信资本开支990亿元, 相较于2022年925亿元的资本开支同比增长约7%,营收占比约19.2%;中国联通资 本开支约769亿元,相较于2022年742亿元的资本支出同比增长约3.6%。结构方面, 5G等传统话音流量业务资本开支开始进入下降周期,算力网络方面将是新的投资热 点和方向,资本开支大幅提升,总额达到796亿元。三大运营商针对算力资本开支均 有明确方向:

中国移动:2022年,对外可用IDC机架达到46.7万架,净增6万架;累计投产云服务 器超71万台,净增超23万台,算力规模达到8.0EFLOPS,净增2.8EFLOPS。2023年 公司算力网络计划投入452亿元,同比增长34.9%,占投资总额的24.7%,计划新增 云服务器超24万台,对外可用IDC机架新增超4万架。 中国电信:2022年新增天翼云算力1.7EFLOPS,算力总规模达3.8EFLOPS,同比增 长81%;IDC可用机架数达51.3万架。目前拥有700多个数据中心和3,000多个边缘DC。 2023年产业数字化业务资本开支预计达到380亿,算力(云资源)计划投入195亿元, 同比增长39.3%,占投资总额的19.7%;分配方面,IDC预计达到95亿元,算力(云 资源)方面达到195亿元,预计2023年,算力总规模将达到6.2EFLOPS,较2022年 增加63.2%。 中国联通:2022年在170个城市实现“一城一池”,MEC节点超过400个,IDC机架 规模达到36.3万架。2023年算力网络投资将达14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占投资 总额的19.4%,“一市一池”达到250个,MEC节点达到500个,IDC机架规模达到39 万架。

(三)数据要素有望推动运营商数据资产重估

1. 数据要素商业化是当前数据产品交易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要素是指参与到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的数据 资源。“数据要素”一词是面向数字经济,在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语境中对“数 据”的指代,是对数据促进生产价值的强调。2021年发布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 展报告(2020-2021)》指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具有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双重 属性:作为劳动对象,通过采集、加工、存储、流通、分析等环节,具备了价值和使 用价值;作为生产工具,通过融合应用能够提升生产效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数据要素产业链主要由数据提供方、数据需求方以及数据交易服务方组成。数据供 方在服务方的认证下经过授权、合作的方式为数据需方提供相应的数据商品,并对 数据来源的合法合规性负责。数据需求方包含组织用户和个人用户两大类。数据交 易服务方通过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为数据方和数据需求方提供第三方服务,帮助数据 供需双方实现业务对接。

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本质是数据要素商业化,是实现数据要素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 数据要素市场化需要根据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加大数据要素的生产力度、扩大数 据要素的应用范围、提高数据要素的交易成功率,激活数据要素主体扩大和生产数 据要素的积极性,将数据要素的经营与管理完全嵌入到全流程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各国积极布局数据要素交易,释放数据价值。美国开放“非敏感”政府数据,发展 多元数据交易模式;欧盟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注重“数据权利保护”与“数据自由 流通”间的平衡,强化个人数据保护,促进非个人数据自由流动;英国政府强化个 人信息安全屏障,“开放银行”模式共享金融数据。除欧美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 也高度关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发展,积极采取各种举措以促进数据流通,释放数据 价值。

2. 国内数据要素政策不断完善,助力场内交易活跃度提升

我国数据资源规模增长快速,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准则以及交易模式仍需确立。根据 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峰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白 京羽同志发表主题演讲。2018年以来,我国数据资源年均增速超50%。截至2021年 底,我国数据资源总量占到全球数据资源总量的20%左右。目前需要在统筹好各地 已建数据交易场所、已有流通市场和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我国数据流通交易 的体系布局和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数据要素市场准入规则、探索不同使用场景和用 途用量的数据流通交易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安全治理,出台多项有关数据交易相关政策法规, 引导数据交易稳步发展。2022年,多个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国务院发布的《“十四 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作出重要部署,形成了数据要素 市场的顶层设计和方向性指引;《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关于构建数据基 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出台,确立了数据要素市场的四大原则体系: “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基础制度顶层 设计开始启动;“数据二十条”出台,构建了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 治理等4项制度,共计20条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在国家政策引领、地方试点推进、企业主体创新、关键技术创新等多方合力作用下,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不断探索和创新。各级政府积极搭建多元化数据交易平台,完善 场内交易基础设施搭建。截至2023年5月,全国范围内已成立近50家数据交易所,典 型代表如上海数交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其中,上海数 据交易所和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两个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国内 起引领示范作用。各大交易所既有分工的不同,也有功能的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处 于相互竞争关系。

3. 贵交所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有望解决数据产品难定价的瓶颈

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因其自身难以计量的特点,定价成为制约当前数据 产品交易的瓶颈。根据《全国统一数据大市场下创新数据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思考》 中数据产品定价理论模型,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必经之路,在 数据价格形成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从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个层面探索并 构建新型数据定价模型。 (1)数据资源化层面,评估数据资源的价值主要以成本评估为主。其中包括数据资 源采集开发成本,如原始数据采集/标注/集成/汇聚和标准化,形成可采/可见/互通/可 信的高质量数据过程中的软硬件和人力等成本;数据隐私含量相关成本,如为数据 安全付出的治理成本;数据质量相关成本,如数据质量评估审计成本。 (2)数据资产化层面的定价就是对基于数据资源形成的深加工数据产品定价,适合 采用收益分成模式。 (3)数据资本化涉及市场导向的定价,主要包括数据信贷融资和数据证券化。

贵交所发布的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为企业提供了基于成本角度的交易定价参考, 为建立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统一定价机制提供了指导性框架体系,为行业数据产品交 易提供价值评估和价格依据。在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指导下,贵阳大数据交 易所参考成熟要素市场价格机制,基于《数据产品成本评估指引1.0》等规范,从价 格形成原理出发,结合数据要素特性,自主研发全国首个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 通过建立估价模型,以数据产品开发成本为基础,综合考量数据成本、数据质量、隐 私含量等多重价值修正因子对于数据产品价格的影响,并基于预计的商业模式和市 场规模,评估计算数据产品价格,为数据交易买卖双方议价提供参考,补全"报价- 估价-议价"价格形成路径中的关键环节,促进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公平交易和自由 流动。 根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提供的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标准化数字产品往往具备 特定形式和统一标准,计算该类数据资产可以采用多因子修正成本模型。以数据产 品开发成本为基础,综合考量多重价格影响因素,预估商业模式和市场规模,评估计 算数据产品价格。对于数据产品而言,开发成本是衡量数据产品的关键计量要素。

4. 运营商数据稀缺性强,数据产品丰富

运营商庞大的用户群体覆盖面广泛,数据稀缺程度高。根据三大运营商2022年年报 推介材料,截止2022年末,三大运营商覆盖近16.8亿户移动用户,5.8亿户固网客户, 18.53亿物联网用户。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上万架IDC基础设施。其数据几乎覆盖全国 所有人口,稀缺程度高。

运营商可以基于自身数据的积累,通过数据储存以及数据产品交易获得收入,收入 增速可观。2022年中国移动大数据产品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96.1%,中国联通大 数据产品收入40亿,同比增长58%。根据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产品展示,中国移动 提供云储存服务、手机在网时长归属地查询以及姓名匹配核验等服务。中国电信提 供云电脑/SD-WAN/AI平台、人口热力以及信息核验等服务。中国联通提供舆情通、 欠费查询以及年龄性别查询等服务。目前三大运营商数据储存服务和数据产品差异 化不明显,预计随着数据要素确权进一步明晰,运营商基于自身客户情况将推出更 多差异化数据服务。

(四)中国特色估值,新角度看运营商估值

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探索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立在“中国特色”之上,展现在 资本市场载体里。二十大报告定调“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 高直接融资比重”,重新定位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实现安全与发展诉求的辩证统 一,提供投融资两端供需匹配的“温床”,目的是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本质 是对“中国优势资产”进行重估。

根据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策略已发布报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应根据DDM三因素, 通过强化非财务因素和弱化外围因素,重塑估值体系:(1)提高非传统财务因子的 权重,如①政策因子,在分子端,产业政策扶持下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分母 端,货币政策维护良好流动性环境、资本市场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衍生品体系完 善等)提高资本定价效率;②ESG因子,以ESG投资理念促进价值投资,同时促进 企业发挥社会价值;③股权投资估值因子,关注用户数、专利数、企业家精神和实物 期权价值等影响公司业绩的非财务因子。(2)弱化外围因子影响。

运营商是通信行业ESG管理践行的领路人。运营商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的主力军和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始终坚持在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的同时,将环境、社会及管治责任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坚持绿色运营、彰显社会担 当、注重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回馈社会,确保公司在健康可持续发 展之路阔步前进。 E维度上,运营商坚持绿色运营,致力于与环境和谐共生。运营商从自身、产业和社 会三方面着手,推进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环境治理 与生态保护解决方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努力。运营商积极探索绿色 转型技术,同时通过共建共享方式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S维度上,运营商充分彰显社会担当,竭力发挥企业专长,持续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方面,作为算力基建坚实底座,运营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网络提 速降费利企惠民,促进千行百业数智化升级,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 运营商深度助力党和国家共同富裕目标,积极响应“数智乡村振兴计划”,发展网络 +乡村振兴模式,助力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不断缩小数字鸿沟和应用鸿沟, 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智赋能,并持续开展公益慈善行动助力共同富裕。 G维度上,运营商持续探索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完善企业管治。秉持诚信、 透明、公开、高效的企业管治原则,严格遵守公司规则要求,确保高水平的企业管 治。充分发挥管理层经验和专长,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化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合规管理向新业务拓展,合规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积极采 用数智化手段,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管控效果,进一步强化重点业务、重点项 目、重点领域的监督,保障企业持续健康运营。 我们认为,运营商在数字经济时代肩负新使命,未来将在信息服务、数据安全、企业 专网、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背景下,体现 自身价值。

三、传统业务:依托规模优势,着重价值经营

(一)个人市场:精耕客户规模运营,推动 5G 量质并重发展

在个人市场方面,公司坚持“连接+应用+权益”发展策略,持续引领个人信息通信 消费升级。精耕客户规模运营,推动5G量质并重发展,提升客户体验。通过多触点 加强融合产品推广、打造内容权益数字生活超市、升级三大品牌差异化运营、利用 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服务等举措,有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移动客户规模大,优势明显。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月度运营数据,截至2023年 2月,移动客户9.79亿户,中国电信移动客户3.96亿户。截至2022年1月,中国联通 移动客户3.18亿户。2019年11月11日,工信部印发《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规 定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自携号转网政策施行之日起近一年时间内,中国移动客 户流失较多,但从目前来看,携号转网政策已进入平静期,中国移动的客户量已趋 于稳定。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中国移动5G用户发展势头强劲,远超电信与联通。根据运营商公布月度运营该数据, 截至2023年2月,中国移动 5G套餐客户达到6.39亿户,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数2.78 亿户,净增519万户。中国联通5G发展缓慢,从2022年1月开始增加,目前5G用户 低于移动与电信。在庞大的客户量依托下,中国移动在抢占5G市场方面具备优势。

5G带动移动ARPU值提升,5G价值空间可期。根据中国移动2022年年报推介材料, 2022年移动ARPU为人民币49元,同比增长 0.4%。2022年手机上网DOU提升11.9%, 达到14.1 GB。中国移动5G用户的ARPU为81.5元,5G业务手机上网DOU为24.7GB/ 月,远高于移动整体ARPU和手机用户DOU。我们认为,5G业务ARPU与手机上网 DOU较高,带动了整体移动业务ARPU的上升。随着5G套餐渗透率不断提升,移动 业务ARPU值有望提升。

5G套餐方面,公司开展品牌系列规划,着力提高品牌价值。公司围绕“重运营、优 传播、全过程、全覆盖”,持续优化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品牌运营模式, 充分利用5G发展的契机,赋予三大品牌新的内涵、新的价值,支撑客户精准运营、 精准维系,提高价值、增强粘性。从中国移动5G套餐的定价来看,5G套餐有78元598元七个不同档位,取消无限流量套餐,按流量及通话量计费。增加了5G畅玩包、 视频彩铃、5Gplus会员6折购、会员权益等附加价值,客户可以按需选择,以此来增 强客户黏性,5G ARPU也更加趋于稳定。

(二)宽带市场:已形成规模优势,注重延伸宽带价值链

公司聚焦宽带品质提升,以千兆宽带为引领,强化“宽带+硬件+应用”融合发展, 持续推动客户宽带升级。宽带场景方面,公司着力打造家庭信息服务入口,加速构 建“影院+院线+垂直内容”生态。努力拓展智能组网、家庭安防、智能遥控器三大 业务,进一步丰富智慧家庭应用。通过增量精准攻坚、存量分层维系、电视协同发 展、智慧应用推广等举措,家庭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客户价值稳步提升。 公司宽带用户形成规模市占率稳步提升,用户规模扩张远超同行业。总体来看,中 国移动的有线宽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月度运营数据计算, 截止2022年1月,公司宽带用户市占率已提升至47.71%。2022年,中国移动有线宽 带用户增长321万,达到2.72亿。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中国移动新增宽带用户 0.82亿户,而同时期市场总增长量为1.23亿户,占比高达66.83%。中国移动进入宽 带市场较晚,但在规模上反超电信,实现了固网规模第一。

有线宽带ARPU稳步上升,接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作为固网业务的后来者,采用 “先圈地,后运营”的发展策略,用户规模扩张迅速,超越联通电信成为第一。在宽 带用户形成规模后,从2016年开始,中国移动主动开展精品宽带建设,一方面更加 注重用户网络感知,另外一方面更加重视售中与售后服务。其有线宽带ARPU值也逐 步攀升,根据运营商2022年年报推介材料,截止2022年,中国移动有线宽带ARPU 值为42.1元,接近电信的46.3元。由于前期的低价策略,中国移动的宽带业务在价格 上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在电信ARPU值逐步下降时,中国移动却有逐步攀升的趋势。 延伸宽带价值链连,带动宽带综合ARPU稳步上升。根据三大运营商2022年年报推 介材料,截至2021年,“魔百和”客户达1.67亿户,而电信天翼高清客户数为1.21 亿户。2022H1“魔百和”客户达1.81亿户, 渗透率达到78.4%,中国移动已成为国内 市场客户规模最大的大屏内容服务提供商。同时,大屏点播、智能组网、家庭安防、 智能遥控器等增值业务快速增长。2022年,公司家庭宽带收入增长9.4%,智慧家庭 增值业务收入增长43.4%,带动家庭宽带综合ARPU进一步提升。未来智慧家庭应用 将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完善,智慧家庭将成为家庭业务新的增长点,助力宽带业务 盈利提升。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以全千兆策略为引领,提升宽带速度与质量。公司以“千兆家宽、千兆 WiFi、千兆 5G、千兆应用、千兆服务”的“全千兆”策略为引领,全面推动智慧家庭服务升级。 在千兆接入方面,公司持续提升宽带接入速度与质量,网络覆盖住户数超 5.6亿户, 其中千兆网络覆盖住户数超 8600万户。根据工信部数据,截止2022年末,互联网宽 带接入用户为5.9亿户,其中,100M速率以上用户为5.54亿户,1000M速率以上用户 为9175万户。百兆用户市场已接近饱和,而千兆用户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随着物联 网、人工智能和移动应用的发展,千兆网络将逐步取代百兆网络。目前中国移动在 用户规模及网络建设上都有优势。

四、政企及新业务:紧抓信息服务机遇,政企及新业务 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在5G新浪潮以及个人用户市场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公司着力政企业务建设,开拓第 二增长曲线。公司坚持“网+云+DICT”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云网一体、云数融通、云 智融合、云边协同的差异化优势,加快专线、IDC、物联网、集团短信等基础产品创 新提质等措施,推动规模增长。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政企客户规模达2320万家,净 增437万家。行业客户覆盖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能源等各行业龙头企业、各 级政府部门等。

(一)集团通信服务:协助政企用户打通信息化流程

集团通信与信息专线畅通政企客户信息化流程,助力企业客户数字化改革。公司提 供集团语音、集团短彩信、集团专线为主的通信服务业务。 集团短彩信:为政企客户提供快速便捷地向个人用户发送信息的服务,满足客户企 业通知、活动通知、民生服务等消息发布需求,并支持短信、彩信以及5G行业消息 等类型。2020年,公司集团短信收入占短彩信业务收入达到85.5%,且占比持续扩 大。 集团语音:为政企客户提供的办公固话、呼叫中心等服务,满足日常办公、业务咨 询、售后服务等场景的需求。集团语音具备总分机、短号互拨、呼叫转移、企业视频 彩铃等功能,实现跨固话手机、跨区域免费互打,有效降低政企客户通信成本。同 时,集团语音提供手机智能路由、云客服等呼叫中心功能,帮助政企客户打造智慧 营销及客户服务综合接入门户。 集团专线:公司依托网络资源,为政企客户提供的高质量有线网络传输服务,满足 客户数据传送、互联网访问等需求。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作为政企市场的后来者, 中国移动于2019年实现了企业宽带业务收入的翻倍增长。政企专用传送网带宽超1,520Tbps、骨干传送网带宽超4,200Tbps,集团专线已架设超2,320万条,服务政企 客户超701万家。专线收入达到人民币306亿元,同比增长16.1%。

(二)物联卡业务:提供多场景服务,支撑政企客户自主管理

物联网收入与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增长,夺魁三大运营商。五年来,公司物联网收入 与物联网连接数遥遥领先于三大运营商中的其他两家。2022年,公司物联网板块实 现收入154亿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6.9亿,公司构建了NB-IoT、4G、5G协同的物 联网承载体系,为物联网客户提供丰富的连接管理等服务。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增量市场前景广阔。根据IoT Analytics数据,全球物联 网连接数从2010年的8亿增长到目前的约123亿,CAGR达到26.47%。根据爱立信的 预测,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将会保持快速增长,2026年将达到接近55亿。

公司以物联卡提供多场景服务,支撑政企客户自主管理,随着物联网连接量持续增 长,以物联网卡为主的数据服务将接替手机网卡,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物联 卡是基于物联网专网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产品,采用物联网专用144、10647、10648 等号段,为政企客户提供语音、短信、数据等服务。目前公司的物联卡广泛使用于车 联网、共享服务、智能抄表、金融支付、工业制造等行业场景,并为客户提供连接管 理、API能力开放等智能服务,满足客户物联卡自主管理要求。

(三)5G 专网业务:5G 专网保持领先,多行业进入规模复制阶段

5G网络建设赋能产业数字化,加速专网产品落地。公司以“决胜在云、超越在5G” 为引擎,加速5G专网产品一体化落地,基于优享、专享、尊享服务模式和BAF多量 纲商业模式,构建5G专网运营体系,实现“网随业动、按需建网”,成为国内领先 的5G专网服务提供商。公司推出了5G专网引领计划,2021年新增拓展专网项目数 1590个,5G专网产品化明显提速,多行业进入规模复制阶段。

5G垂直行业发展保持领先优势。公司着力打造5G引擎领军,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 域,充分发挥5G SA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立足客户需求,持续推进 “网+云+DICT”融合拓展,持续推动5G+垂直行业生态合作体系构建,聚焦智慧港 航、智慧矿山、智慧电力等18个细分行业,目前以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电力、 智慧港口为主的项目已实现规模化复制阶段,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累计签约5G行 业商用案例超1.8万个,全年带动DICT项目签约金额达365亿元,成为拉动政企市场 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公司携手天津港集团打造5G+智慧港口,5G+北斗协同AI实现水平岸线传统集装箱 码头升级改造。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采用“一张5G行业专网+一张北斗 高精度定位网+一张车路协同网络+一个港口智能调度平台+N大应用场景”的建设模 式,建设“5G智慧港口”项目。项目围绕真5G、真北斗、真AI的新一代无人自动化 集装箱码头目标,基于中国移动提供的5G尊享专网、北斗高精度私有化平台和5G远 程驾驶系统以及单小车岸桥+地面智能解锁站+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ART)+水平运 输边装卸堆场核心工艺,采用天津港集团主导设计研发的全新一代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和车路云协同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港口水平运输系统的无人驾驶,为水平岸 线传统集装箱码头升级改造这一世界港口难题形成5G港机远控、5G智能理货、5G 无人水平运输等解决方案,助力港口理货的准确率及效率提升。

智慧港口降本提效,7项指标行业领先。与自动化改造前相比,自动驾驶示范区单箱 作业能耗下降20%,码头效率提升20%。人力成本节省60%,综合运营成本下降10%, 整体作业效率提升15%,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深入对标、客观分析,集团在集装箱 装卸设备自动化占比、集装箱码头智能理货占比、集装箱业务线上受理率、集装箱 主要业务单证电子化率、集装箱平均在泊船时效率等7项指标方面已达到行业领先水 平。

(四)IDC 业务:后发赶超,区位优势拉动未来成长

IDC 业务是公司为满足政府、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客户的高速互联网连接和设备托 管等信息化需求,提供的主机托管、网络接入、增值服务及配套的新型基础设施服 务。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IDC可用机架达到46.7万架,主要服务头部互联网企业、 政府客户、金融客户等。

IDC业务后发赶超,增速领先。作为具有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后发者,公司IDC业 务飞速赶超,2018年至今增速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018-2020年更是高达40%以 上,并于2021年上半季度在收入绝对值上超过中国联通,在三大运营商中暂列第二。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着眼“4+3+X”,着力重点地区,区位优势促进效能收入双提升。公司较早定下“4+3+X” 数据中心布局,即4(热点区域中心)+ 3(跨省中心)+ X (省级中心+业务节点),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热点区域中心,呼和浩特、哈尔滨、 贵阳三大跨省中心,以及多个省级中心和业务节点,并面向京津冀(雄安)、长三 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镇化战略优化提升的重点方向和热点地区,加大数据中心部署和优化力度。就中国移动IDC业务现有数据中心分布以及着力优化重点方 向来看,这些区域距离需求端更近,更具有区位的稀缺性,在更高效能的同时将拉 动收入的提升。

(五)云业务:异军突起,决胜在云

全球疫情蔓延,催生数字化办公需求,全球云计算市场上升空间大,公有云增长强 劲。根据艾媒咨询报告,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PAAS+SAAS)市场规模为2654 亿美元,热衷于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数量激增,同样增加了云服务的需求量。云 计算市场表现出长期稳定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2330.6亿元, 同比增长31.2%,预计2022年达到2983.4亿元。受新基建等政策的影响,以及企业 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增加,企业对云计算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将加速中国云计算市 场的发展。另外,2019年起,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反超私有云市场规模,2021年, 公有云占比达到57.8%,预计2022年占比增加至60%,增长强劲。

公有云市场的主要客户集中在泛互联网行业,包括:电商、游戏、音视频、短视频等, 占比接近50%。从客户规模分析,当前泛互联网行业头部客户群体,呈现两种趋势: (1)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提升,公有云服务所带来的降本增效能力,呈现边际效益递 减趋势。因此,部分泛互联网行业头部客户从单纯使用公有云,转变为自建私有云、 或采用混合云。(2)行业头部客户云支出规模庞大但增长有限,且与云厂商的合作 关系较为固定,云服务商变更成本高。从营收贡献角度,泛互联网行业客户云投入 遵循“二八”法则,即少数的大型客户贡献大量收入。因此,当下大型互联网背景云 厂商,在服务泛互联网客户时,更多是“以质取胜”,并逐步通过合作伙伴,拓展其 他行业客户。而其他头部非互联网背景云厂商在聚焦行业客户的同时,更多是通过 云市场和云生态吸纳中长尾客户群体切入泛互联网客户群体,“以量变实现质变”。

非公有云的客户分布以政府和金融业客户为主,两者合计占59.9%的比重。为适应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的诸多传统行业也正成为下一阶段的 上云“生力军”。从部署模式分析,非公有云客户当前较少采用单一私有云模式,更 多部署为混合云和专有云。对政府和金融行业来说,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灾备、合规 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希望在保证涉密数据安全性的同时,能够通过引入公有云能 力实现更多业务创新。而对其他传统行业而言,接入混合云或者专有云,可以减少云项目建设周期以及云计算投入成本,从而快速实现业务上云,提升整体数字化效 率。从上云重点的角度分析,非互联网行业已陆续完成云资源的引入,下一阶段的 重点将是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云能力。

不同类型的云厂商结合自身优势,逐步在产品、技术、商业模式上,构建差异化优 势,形成厂商独特的“护城河”。当前互联网背景云厂商针对产业互联网特性,结合 自身服务C端大流量,多用户的特性,着重凸显其PaaS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从 能力切入B端用户,在服务客户的同时,结合其当前需求,帮助客户规划未来数字化 业务场景,“由远及近”布局云服务,并引入合作伙伴,以补全其在客户服务以及硬 件产品集成方面的短板。而非互联网类型云厂商,则通过其商业背景所产生的独特 优势,发挥其长期服务传统行业客户积罗的行业理解及客户关系,逐步将云服务带 入客户业务场景,此外,加大投入提升其软件能力并引入生态伙伴。在服务客户时, 聚焦在优先解决客户核心数字化痛点,并逐步拓展和升级云服务落地范围。

移动、电信云利用自身国企背景,安全性吸引行业客户,2021年运营商云业务收入 规模赶超华为,增长强劲,国内云市场结构不断刷新。阿里云在云市场中所占规模 最大,2022年,阿里云收入745亿元。阿里云主要是得益先发优势打开了更广阔的市 场空间。腾讯云位居第二。腾讯作为产业互联网践行者,自2018年9月30日全面拥抱 产业互联网后,重塑了产品、业务以及战略结构,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中控等技术 能力透过云端对外界输出,助力各界数字化转型升级。 移动云是面向政企客户需求提供的公有云产品体系,针对政务、金融、教育、医疗、 互联网等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着力打造云引擎领先,大力发展移动云,丰富云专线、云宽带、云互联等云网融合产品,以公有云带动规模 发展,以私有云拉动收入增长,以“万象计划”为指引,积极打造多云融合服务、平 台产品、应用产品、解决方案等全链条合作的移动云生态,移动云收入规模和份额 实现突破。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技术体系扎实,打造云网一体、云边协同、云数融通、云智融合差异化竞争优势。 移动云潜心锻造核心能力,不断整合优质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大云底座,加速构建 云网一体、云边协同、云数融通、云智融合差异化竞争优势,打磨出涵盖云、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完整板块的全栈产品。在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架构方面,移动云于2021 年11月推出全新技术内核2.0,打造一朵,云网一体、统一架构、自主可控、超大规 模的分布式云。在硬件领域,移动云自研了大云磐石服务器及操作系统,云主机的 计算性能、网络性能、存储能力、绿色低碳等表现都位居国内领先水准。此外,移动 云还积极开展产品创新,自研了涵盖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完整板块的230多款全 栈产品。

完善N+31+X布局,自有核心能力造就资源、规模等核心竞争优势。N指的是是会建 设若干个中心节点,为全国提供云的服务。31指的是在全国31个省份部署云资源池。 X指的是随着业务的发展,根据业务的情况,在全国部署相当数量的边缘计算节点, 来满足业务需求。自云改以来,移动云不断完善N+31+X资源池、数据中心等新型基 础设施布局,中心节点覆盖13省份16节点,边缘节点超300个,以超低接入时延,高 品质网络确保<10ms接入,向政务、医疗、工业、教育等重点领域输出自有核心能力。公司2021年末通过IPO募资进一步完善移动云“N+31+X”资源布局,在全国范围 内新建服务器约 17.4 万台,预计将会对移动云的竞争力带来进一步的拉升。

(六)咪咕视频:深耕体育垂直领域,奥运焕活流量

咪咕公司是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设立的负责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五大 数字内容业务的唯一运营实体,同时深耕互联网体育、演艺、二次元等垂直领域,目 前,已成为业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汇聚平台,也是国内领先的全场景品牌沉浸平 台。其中,咪咕视频是旗下子公司咪咕视讯的主要产品之一。

深耕体育垂直领域,顶级体育版权打造差异化优势。在体育视频领域,随着以乐视体育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玩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爱奇艺体育、中国移动咪咕、腾 讯为代表的体育版权三足鼎立之新格局已然形成。一直以来,体育赛事版权都是体 育产业的核心资源,由于顶级体育赛事版权的稀缺性,使体育版权成为新风口。咪 咕以转播2018年为标志俄罗斯世界杯进军体育市场。2020年,咪咕与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合作,一举获得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0年欧洲杯、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四个大型赛事的转播权。咪咕在先后拿下意甲和法甲独家数字媒体 版权后,在2018年实现了全部欧洲五大联赛。咪咕还与苏宁、香港有线电视、北京 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合作,对体育赛事进行分发。此外,咪咕与世纪华通、竟盟等达成 协议,开展电竞产业相关战略合作。

奥运会引流,借冬奥流量红利成赢家。2021年东京冬奥会期间,咪咕视频日下载量 最高飙升至43.99万次,涨幅近20倍。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咪咕视频的下载量一度飙 升到Apple Store榜单上的第二名,领先原本在长视频赛道上领跑的爱奇艺、优酷和 腾讯视频等一线玩家,短期内咪咕视频的日活用户实现近10倍增长。在2021年公司 业绩披露中,咪咕视频和咪咕音乐同列10大用户规模过亿产品。

战略合作电影节等文娱板块,助力内容优化与生态建立。内容方面,除了体育赛事 相关战略合作以外,咪咕与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通 过与慈文传媒、芒果超媒、欢喜传媒的合作优化内容质量,并借由与万达影业、中兴 通讯、华视网聚、当虹科技的合作搭建良好的生态。

五、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一)与广电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获得与广电合作,共建700MHz。对于无线信息通信来说,频谱资源的分配显得至关 重要,因为各家运营商都希望能获得更多频段频谱以便于建网。根据3GPP在 Release15版本中的定义,700MHz在较低频段FR1中被定义为n28频段,上行 703MHz~748MHz,下行758MHz~803MHz,采用频分双工FDD模式。在国内,中 国广电负责700MHz的建设工作。2020年5月20日,中国广电集团公司已与中国移动 签订了关于700MHz5G共建共享的《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移动由此获得与广电的 合作,共建700MHz。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更大频宽,更低损耗,700MHz对于5G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相比起中国电信的 800MHz频段,中国广电拥有的700MHz频段频宽更大。700MHz频段相比5G中高频 段(如中频2.6GHz及高频毫米波),具有穿透力强、覆盖范围广、传输损耗低等优 良特性,适合大范围网络覆盖,并且FDD相比TDD具有时延低、可增强上行、打造 高低频立体网的优点,实现工业互联网等低时延业务。在光纤难以到达的地区, 700MHz可以充分发挥广覆盖和室内覆盖优势,通过客户前置设备代替光纤接入,打 通偏远地区网络“最后一公里”。 公司提供技术和资金,获得更具优势带宽。根据协议内容,双方按照1:1的比例共 同投资700MHz无线网络设施,并享有各自比例的所有权;中国移动向中国广电有偿 提供700MHz频率5G基站至中国广电在地市或者省中心对接点的传输承载网络使用, 700MHz和2.6GHz的无线网络采用相同的共享技术方案。中国移动先行承担 700MHz无线网络全部建设费用,并先行享有无线网络资产所有权,但双方均享有 700MHz无线网络使用权;后续中国广电可分阶段向中移通信购买50%的700MHz无 线网基站、天线等设备资产。

优势互补抗衡电信联通共建共享,700MHz 5G商用全面启航。此前中国电信与中国 联通已达成共建共享5G网络的相关协议。与电信联通共建共享5G网络是基于相邻的 3.5GHz频谱资源不同的是,移动与广电的“联姻”是网络和内容两方面的优势互补。 技术上,移动2.6G频率网络与广电700MHz具有协同效应,充分保证网络的容量与速 率,进而能大幅提升用户的体验。速度上,移动完备的网络建设体系及其庞大的商业体量助力广电5G网络的快速部署,进而实现基于移动的原有网络尽快放卡,加速 5G商用。

(二)组织架构调整,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

近年来,中国移动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社会数智化转型,并加速信息技 术融合创新以及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为了优化“数智化”能力布局,中 国移动加大业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形成“集团管总、区域公司主战、专业机构主建” 的“管战建”高效协同的组织运营体系,持续推进专业公司存量改革深化,结构调整与 能力布局优化取得新进展。 深化治理、用人、激励三项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在治理方面,中国移动进一 步厘清党组与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优化完善董事会制度体系, 强化董事会监督职责,规范履职保障工作,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截至2021年12 月底,纳入应建尽建范围的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尽建率100%,外部董事占多数比例 100%。在用人方面,抓实任期制契约化改革工程,将其覆盖全部所属单位及其各级 子、分公司全部经理层成员,推进经理层成员从传统“身份管理”向市场化的“岗位管 理”转变。2021年10月底,实现所属各级子企业的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率100%, 经理层成员签约率100%。在激励方面,将经营业绩与薪酬分配紧密挂钩,制订“超额 +专项”的特别激励计划。中国移动研究院通过专项帮扶政策及能力提升计划,促进 新业务收入于2021年突破10亿元;率先实现科技型企业“项目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政 策的落地应用,获得分红激励奖金400余万元,研发团队人均获得奖金超10万元。

“一体四环”科技创新布局,加速推动创新突破。中国移动打造“一体四环”科技创新布 局,按照科技创新把公司分为内环、中环、外环,并连接合作环。内环指的是5家核 心研发机构,用于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科学研究加强高水平科研 队伍建设。中环指的是16家产研协同机构,围绕CHBN发展,构筑优势平台及产品。 外环指的是31家省公司及其他专直单位,以产品推动市场发展。合作环指的是国家 级平台与头部企业高效及科研机构。中国移动构建形成的由战略领军人才、高端核 心人才、优秀骨干人才组成的技术专家体系,专职研发人员规模达到1.8万人。近三 年累计承担101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四个领域10项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 务圆满完成承诺中期目标,5G创新联合体13个领域、44项联合攻关任务取得突破。

分拆政企客户分公司,“一总二横三纵”新格局发力政企业务。中国移动政企客户 分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前身为中国移动总部集团客户部,是中国移动下属负责面 向政府、企业客户市场经营的专业化公司,业务领域覆盖了专线、IDC、云计算、企 业融合通信等各类企业通信和信息化产品,承担着中国移动在重要政企市场提升竞 争力的任务。分拆前,移动集团政企公司与各省公司政企业务一直存在利益模糊的 局面。2019年,中国移动对于政企客户分公司进行分拆,以便后续对于政企业务的 进一步发力。分拆后,中国移动在全国的政企业务呈现“一总二横三纵”格局,一总 为集团政企事业部;二横包括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苏州研发中心;三纵包括中移 上海产业研究院、中移成都产业研究院、中移雄安产业研究院。

营销服务体系改革,成立“在线营销服务中心”,加快数字化营销服务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移动的线上渠道建设因组织架构等原因,呈现出多点分散运营的状 态。疫情期间,部分实体店停摆促使运营商思考实体渠道转型未来。2020年,中国 移动全面启动营销服务体系改革,整合中移在线和中国移动集中运营中心成立“在 线营销服务中心”,聚焦外部互联网、10086微信公众号、10086支付宝生活号、抖 音、10086 APP等全网线上渠道发展和在线服务质量提升,加快传统线上渠道的互 联网化、智能化升级,强化基于场景的精准营销能力,提升基于产品的价值经营能 力,以加快数字化营销服务转型升级。同时,在线营销服务中心加快权益平台建设, 以权益超市为载体,打造5G时代数字消费,并与头部互联网公司、全国性连锁企业 开展总对总的2X2C生态合作,通过头部攻坚、腰部拓展、权益运营、异业合作等方 式,做好“全网生态合作运营的支撑者”。 基层改革深化网格化运营,放权赋能个体员工。网格化运营是近年来中国移动在基 层的综合改革举措,在近2万个经营末梢单元开展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实施任期制 契约化管理,将职业经理人的理念移植到一线,将市场化用工、分配、激励等手段落 实到一线,打造“一线围着客户转、部门围着一线转”的倒三角组织架构。网格化运 营已成为中国移动将改革穿透到基层一线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 力和改革活力、实现CHBN全向发力和基于规模价值经营的重要载体。

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业务版图扩张迎新机

六、盈利预测

公司着力构建高质量信息服务供给体系,深化CHBN全向发力,我们预计公司23~2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157.65/10979.36/11860.25亿元,具体测算如下:

(1)个人市场:由于国内移动用户总人数以超过全部人口,预计公司移动用户数的 增速将逐年下滑,但随着5G套餐渗透率提升,移动ARPU值有望缓慢提升。公司20 21-2022年个人业务增长为0.9%/1.1%,预计移动业务收入23-25年增速分别为0.3% /0.3%/0.1%。

(2)家庭市场:根据2021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公布数据,2021年我国行政 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99%,预计公司宽带用户增速逐年递减,预计传统宽带业务 收入增速将缓慢下滑。公司推进宽带用户的应用拓展和服务升级,智慧家庭业务收 入增速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公司2021-2022年家庭业务增长为10.8%/16.0%,预计23- 25年增速分别为13.5%/8.3%/4.7%。

(3)政企市场:政企业务作为公司收入增长第二引擎,其中包括云计算、物联网、 IDC、ICT等业务板块,公司2021-2022年政企业务增长为21.41%/22.7%,预计202 3年云业务收入将延续高增长趋势,同时预计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ICT、专 网等业务未来将维持快速增长,预计23-25年增速分别为22.9/%/22.8%/22.3%。

(4)新兴市场:公司精心打磨咪咕视频、云游戏等优质互联网产品,持续推动国际 业务条线优化,预计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23-25年增速分别为23.5%/18.4%/16.0%。 (5)其他业务:预计随着公司收入规模提升,增速将逐步下滑,预计23-25年增速 分别为12.0%/10.0%/10.00%。

毛利率预测:运营商整体毛利率处于平稳状态,公司2021-2022年毛利率分别为 28.81%/27.78%,预计公司23-25年毛利率水平分别为27.48%/27.20%/27.1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933.html

(0)
sunyaqunsunyaqun
上一篇 2023年9月21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