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学书法的时候,学繁体字,知道了“于”字的繁体字是“於”。后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见到了一个简写的“于”字。有的老师说,“于”字和“於”字在古代是两个字,不能混用。
王羲之《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那么,“于”字和“於”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历代书法家的字迹来研究一二。
举例辨析
01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的“于”字能不能写成“於”字?
临写《兰亭序》的人有很多,我们来看一下其他人临写的《兰亭序》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怎么写的。
欧阳询《兰亭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文征明临《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铎临《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从上面的例子中联通大流量卡可以看出欧阳询(一说是集字)、文征明、王铎临《兰亭序》时,“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都用了“於”字。
02 后面跟地名(地点)时用哪个字?
王羲之《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赵孟頫《赤壁赋》“为书于松雪斋”,其中的“于”字都是用的“于”字本字,后面跟地名(地点)。
赵孟頫《赤壁赋》:“为书于松雪斋”
张旭《李青莲序》“将采药于蓬丘”、王铎《柴扉留静默》 “作于北畿之琅华馆”,其中的“于”都写作“於”,后面跟的也是地名。
张旭《李青莲序》:“将采药于蓬丘”
王铎《柴扉留静默》:“ 作於北畿之琅华馆”
03 作为“到”、“给”字义讲时,用“于”而不用“於”?
作为“到”、“给”的字义讲时,有一定的方向感,确实用联通大流量卡“于”字的比较多。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索靖《出师颂》“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王铎《别千顷忽遘》:“投石友公千顷因寄于一故友”。
索靖《出师颂》:“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王铎《别千顷忽遘》:“投石友公千顷因寄于一故友”
作为“到”、“给”的字义讲时,用“於”字的也有。王羲之《兰亭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而香气达于内外”、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阐皇风于千载”,这些语句中的“于”字都写作“於”,也都有“到”的意思。
王羲之《兰亭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而香气达于内外”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阐皇风于千载”
04 有趣的例子
有的排比句联通大流量卡,前后句式、词性、字义都相同,但两个“于”字的写法不同。我认为书者只是为了在书写时增加一点变化和情趣而已。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赵孟頫所书《前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个“于”字没有什么区别,而书者用了两个不同的字。
黄庭坚《砥柱铭》:“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於下愚。”
黄庭坚《砥柱铭》:“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於下愚。”同样是两个“于”字没有什么区别,而书者用了两个不同的字。
结论
或许在很久以前“于”字和“於”字是有一定区分的。感觉上,表达“到”的字义时,并且后面跟地名的情况下,用“于”的比联通大流量卡较多;用作“于是”这个词语时,用“於”的比较多。但是,历代书法家混用已久,我们想用哪个都可以,是没有问题的。
可但是,我们在书法创作准备去参加展览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写成“於”字。为什么呢?假如你像赵孟頫那样写个“书于松雪斋”,用的是简化的“于”字,而那个评委不知道在这里可以写成“于”,把你这个字当成了简化字,那可就惨了。呜呼哀哉!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