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善”养
地方探索
导语
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9.8%,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35年左右,这一占比将超过30%。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让老年人度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的“国之大者”。
随着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养老护理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生活照顾,集慢病护理、医疗康复、康复辅具应用、健康管理、安全及急救知识等复合型看护照料模式,更为养老行业所需,养老+医疗+娱乐+旅游+教育+消费等不断拓宽养老新地带、催生养老新品类。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专业化分化、长期护理险试点进一步扩围、互联网医疗不断深入社区基层电信大流量卡、定制化养老呼之欲出、帮扶老龄“数字遗民”缩小“数字鸿沟”……养老领域亮点不断刷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我国养老事业日益呈现四个特点:消费个性化层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养老地域流动性越来越大、养老服务越来越社会化。
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生老病死概莫能外,老龄友好型社会呼唤共建共享。
“北京老龄”带您聚焦全国不同地方的实践探索,看养老如何从老有所养转向老有“善”养。
本期,一同关注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让“数字鸿沟”下的银发族晋级“数字移民”。
让“数字遗民”晋级“数字移民”
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将社会分化为三个世界:一是“数字原住民”世界,生于互联网时代电信大流量卡的年轻人,自如使用技术、享受技术红利;二是“数字移民”世界,基本跟上了技术革新步伐的中年人和少部分老年人;三是“数字遗民”世界,无法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被技术操作拖累、被关在数字技术之门之外的老年人。
数字技术这把剑,在为生而赛博的“数字原住民”赋予更多主动权的同时,也辟出一道“数字天堑”,将“数字遗民”留在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数字鸿沟”下的银发族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重塑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拉大了银发族与数字生活的距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半数以上的老年群体至今尚未触网。
在我国,与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并行疾驰的是“人口老龄化”,导电信大流量卡致代际间的数字鸿沟拉大。
01
购物之困
“不会用手机买单,自助结账也不收现金,就只能在人工这里排队。”北京一超市内,一位正在排队结账的65岁老人表示,“孩子每次都叫我们从网上买,说是能直接送货到家,我们也不会搞,而且网上买的质量一般,还是现场买的更放心。”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超市,肯德基、麦当劳门店大多只接受线上点单,想满足孙子孙女心愿的老年人,往往因不懂“疯狂星期四”等活动而现场原价购买单品,最终多花一大笔钱。
02
就医之难
在人满为患的门诊大厅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在自助取号机上快速一点,就可以拿到早已网络约好的号码;而对人工挂号窗口前排队的老年人而言,“老是赶不上线上放电信大流量卡号”。
03
出行之阻
“平时家里面只有两个老人在家,前段时间老人生病,大晚上在路边拦不到出租车,也不会用手机打车,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告诉我们,给他们叫车送到医院的。”河北的马女士表示,“久而久之,老人就不愿出门,只想待在家里了。”
走不出的
“数字困境”“数字陷阱”
对不熟悉数字技术的老人而言,恐惧的心理、难防的陷阱、得不到回应的诉求,都成为阻挡老年人走出“数字困境”的壁垒。
01
不敢用不愿用
眼花缭乱的页面,烦琐的选项,复杂的规则将老年群体隔绝在外。“每次打开打车软件,里面的好多选项,什么专车、拼车、特价车,不如我在路边拦辆出租车。”马女士表示,“在手机上买点菜还要加七八块的配送费,点个外卖也算不明白红包电信大流量卡满减,太麻烦了。”
半只脚刚踏进数字时代的大门,就已经被“薅了羊毛”,让本就不熟悉数字技术的部分老年人更不愿甚至不敢使用网络。在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看来,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排斥心理是“由于老年人对智能化手机的熟悉程度和年轻人存在差距,而当前数字技术更多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要,开发者也多为年轻人,缺少老年人的体验感”。
02
知老坑老
不少老年人在使用手机中容易被弹出的“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提示误导,点击后往往会被强制下载恶意软件,加剧信息泄露的风险。有人盯上了老年人的养老金、救命钱,不择手段进行坑骗。红包返现的套路、恶意弹窗的扣费、保健品的骗局、高额理财的圈套……由于缺乏电信大流量卡信息鉴别能力,部分老年群体极易踏入精心设置的数字陷阱。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周亚平认为,这些欺诈行为包括“营销和假政策”两类,直击老年群体的痛点,故意激发创造其“健康焦虑或者养老焦虑”。
“商家有意或无意的欺诈,很重要的因素是想掏老年人的腰包。”陆杰华表示,“这样的无良商家让老年人对网络信息更加排斥。”
03
被漠视的需求
尽管现实中已有不少老年人沉迷短视频和抖音直播,但在生活服务方面,老年群体仍然是“被遗忘的少数人”。大量商家将主力消费群体定位为中青年的同时,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字体小、广告多、页面复杂等问题,依旧困扰着银发群体。
“抖音和短视频提供的资讯大多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特点研究开发的,年轻电信大流量卡人虽然也用抖音,但更喜欢使用小红书、知乎等。”陆杰华分析,“由于年龄和数字素养等原因,老年人更享受文化娱乐的服务,在智能应用公共服务方面和年轻人存在差距。”
从“数字遗民”
到“数字移民”
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作为系统性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01
加快建设适老化媒介
“数字技术的开发者需要考虑到老年用户的可接受程度和熟悉程度。”陆杰华表示。优化刚性服务流程,人脸识别可以变成现场验证,网络抢号可以成为绿色通道,立足老年群体的切实需求;强化柔性服务关怀,耐心多点,步伐慢点,语气软点,嗓音低点,别把老年人关在数字技术的大门之外。
02
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面对层出不穷的老年人骗局,周亚平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电信大流量卡政策监管力度,“信息化部门和移动通信部门可以整合利用技术大数据来预防老年人上当受骗,并定期展开考核,如果犯罪比例过高则进行有效追责。”此外,商家也要少点复杂的套路,别让“适老”的公益沦为“坑老”的生意。
03
数字反哺势在必行
“老龄社会的数字反哺应该将线上线下综合起来。”陆杰华表示,“老年大学可以通过教学的形式为更多老年人赋能,熟悉数字技术来降低焦虑和风险,社区通过各种讲座向老年人讲解传授数字技术。”
编 辑:单路
转 自:半月谈(节选)
来源: 北京老龄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6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