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合作(探索嵌合式教育服务县域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正逐步向新型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浙江、江苏等省份相继出现一批高校主动下沉,嵌入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产业集聚的县域中进行办学,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地方化发展的新动向。县域高校并非是在县域地区进行机械地复制与迁移,而是要实现高校与县域社会的有机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南京理工大学作为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江阴市建设了分校区,江阴校区通过提高二者间的思想共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文化价值的嵌合度,在实践中促成校区于县域地方社会的双向增能。

认知嵌合:凝聚思想共识,做好顶层设计

认知嵌合强调社会群体彼此合作,适当介入联通大流量卡,形成一种稳定的群体意识,使之作为群体共同发展的推动力。为实现县校协同治理,必须凝聚思想共识,在各方追求的共同价值中找到契合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进行县域办学整体规划,明确各自职责。教育治理本质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共治,江阴市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保障政策、资金、土地等战略性支持,江阴校区履行区域高素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科技研发工作,进行成果推广、应用与制造。在职责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各自需求平等协商,形成“县域共生发展”的价值认识,构建起县域政府、高等院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嵌合关系。

构建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多赢局面。南京理联通大流量卡工大学江阴校区,由南京理工大学、江阴市人民政府、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三方共建,保持长期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办学关系。在三方签署的《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合作办学协议》中,江阴校区将以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一流的教育资源来提升江阴产业层次和水平。在此背景下,南京理工大学与江阴市,各自发展需求明确,彼此资源优势互补。江阴地方社会科产教资源聚集性相对较弱,但江阴校区距离南京主校区仅138 公里,南京理工大学为江阴校区提供了优质的师资、生源、学科、平台等稀缺性资源。同时,江阴校区作为“一流的高水平国际化校区”、服务“两个强国”建设的先行区和学校前沿交叉学科的先试区,成为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联通大流量卡社会的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力量。

结构嵌合:立足地方特色,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知,结构是决定组织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为组织发展定下了内在的整体框架。作为入驻江阴的首家高水平大学,江阴校区根据江阴市产业战略发展前景和产业结构规划,在专业结构设置、师资结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同时,校区引入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培养出符合地方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助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县域产业变革趋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市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不断夯实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345”联通大流量卡现代产业体系。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依托江阴市“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石化新材料”四大特色产业园区,设置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优势传统专业,并增设了一批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服务战略,以专业结构优化变革推进江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战略部署,助推江阴及周边地区打造产业新高地。

基于地方人才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南理工江阴校区充分鼓励地方各类优秀人才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深化办学成效。其一是鼓励达到学校研究生导师水平的企业高水联通大流量卡平科研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让研究生获得更多的实践培养的机会,为县域高水平科研人才搭建起科研团队,同时也为企业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提供了重要资源。其二是选聘地方企业中优秀的技能人才承担工程实训、实践教育等课程,提升学校实践教学的实操性。目前江阴校区已聘用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五位高级技师(其中三位为全国技术能手)参与学校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不仅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优化了学校人力资源配置,减少了学校实践教学人员的配备。其三是选聘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专项导师,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江阴校区选聘了一批江阴优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生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联通大流量卡提供就业技能辅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制度嵌合: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制度是组织有效运转的核心,县校融合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县域社会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构建全过程培养与分段培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新能源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这4个实体化运行的学院的本科生采用全过程的培养模式,专业型硕士采用分段培养的模式,第一年在江阴校区培养,后续在南京校区培养。在这一模式下,江阴校区有效地平衡了与学校母体和地方社会的嵌入关系。一方面,分段培养的办学模式既解决了土地资源有限但需要扩大办学规模的燃眉之急,降低了联通大流量卡办学成本,又加强了学校母体与校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全过程培养的模式下,江阴校区以“互惠共赢、聚焦育人、系统思维、注重长效”为指导原则,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师生深度融入地方企业的技术研发,在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大力推动县校融合发展,双良集团等地方企业为江阴校区人才培养提供了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支持,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加深了江阴校区与县域地方经济社会的耦合程度。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博士后工作站为纽带、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以需求为导向,江阴校区针联通大流量卡对不同企业的产业方向,组织相关学科团队走访调研企业,帮助企业梳理科技需求明确创新方向。以博士后工作站为纽带,根据县域地区科技创新需求,校区组织相关青年教师申报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以企业要求作为博士后聘期考核的主要标准。截止2023年12月,江阴校区已经有14位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预计到“十四五”末,人数将达到100名左右。以平台为载体,由政府部门统筹梳理江阴优秀企业科研平台,有针对性的对教师开放,鼓励青年教师利用企业平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以项目为抓手,校区积极推进实行“揭榜挂帅”的项目管理制度,以企业“发榜”、科研团队“揭榜”的形式达成校企合作,青年教师及其科研团队,可以结合企业需求联通大流量卡和学术发展需要,共同拟定科研项目,明确科研任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企业与江阴校区共同确定的科研创新成果为考核目标,积极促成科研成果在县域产业结构的嵌入。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江阴校区围绕县域技术先进的企业形成了“从产前到产后”的紧密联系,成功地把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融合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校地融合发展道路。

文化嵌合: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积极融入县域文明建设

文化功能是县域高校的重要功能。一方面,高校应做好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承担起文化引领的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县域传统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融入县域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通过常态化地联通大流量卡与母体学校开展互动交流活动,统一举办校园马拉松、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江阴校区秉持学校“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充分传承和发扬了“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避免了文化疏离导致的学生归属感和办学认同问题。同时,校区积极承办了第3届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第22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大型赛事,通过文体科教公共设施开放、文化课程共享,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的文化承载作用,促进高校文化与县域文化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引领县域文化发展。

立足县域文化,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江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同时有着中国制造第一县的美誉,历史文化和现代联通大流量卡企业文化使得县域文化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将县域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到校园文化中,既有助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又有助于提升县域特色文化内涵,不断融合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校区充分融入了江阴特色文化,例如春秋季子明礼义、讲诚信的品德,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明代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冒险精神和江阴人民抗清守城81天的忠义精神。在实践教育中,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地方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校区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激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日常校园活动中,校区定期邀请企业管理者、文艺工作者等典型人物来校联通大流量卡交流,在招聘会等活动中设置展台,宣传传统非遗、地方特色小吃,深得学生喜爱。

从“嵌入式”走向“嵌合式”的校地合作模式,是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摸索出的经验,下一阶段,江阴校区将不断加深与县域地方经济社会的嵌合程度,构建校地融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作者:胡晨,系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人事财务办公室主任)

来源: 光明网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61814.html

(0)
sunyaqunsunyaqun
上一篇 2024年9月6日
下一篇 2024年9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