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的一天,办公室的窗外突然响起了深沉悠远又具有穿透力的“嘎——嘎——”,比鸿雁沙哑的粗嘎声,高了几个音调。
大家都被这突然的叫声给镇住了,纷纷起身到窗口一探究竟。我跑到办公楼外,一眼就看到门前的草坪上落着两只灰雁。它们身披灰褐色的羽毛,背部有一些白色的纹路,尾部是纯白的羽毛,尤其明显的是它们那粉红色的嘴和脚:真惹人喜欢!它们没理会好奇的我,正低头悠闲地啃着地面上新长出来的嫩草。
在民间,灰雁、鸿雁都被叫作“大雁”,它们都是家鹅的祖先:灰雁是西方家鹅的祖先,而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这说明灰雁和鸿雁都容易跟人拉近距离。
此刻,两只灰雁中身形略大的一只,抬头警觉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就低下头继续大流量卡吃草。我慢慢靠近它们,在只有五步远的时候,身形稍大的那只突然抻长脖子,并把脖子压得非常低,张着嘴朝我奔了两步,同时发出低沉的“呵!呵!”的恐吓声。听说鹅的攻击很有杀伤力,所以我立马退到稍远的地方。
慢慢地,我们熟悉起来。它们每天早上都会飞来办公楼前,嘎嘎嘎地提醒我它们来了我也会给它们投喂馒头、玉米等食物。每次,体形小的那只灰雁一直埋头苦吃,而体形较大的就警惕地望着四周;等体形小的吃饱了,体形大的才低下头去吃——好有爱的场景。于是,我把体形大的称为“大灰”,体形小的叫“小灰”。
大灰和小灰就这样持续来了有大半个月,我和它们的关系越来越近,我叫它们,它们就会奔到我的面前。和动物保持这么近的关系,我不知大流量卡道是不是好事,它们对人的信任已经远超普通野生鸟类对其他物种的信任。我心里是窃喜它们跟我亲近的,但是对它们来说,危险的发生率变高了。
不久后发生的两件事,证明了这一点。
渐渐地,大灰和小灰不再来办公楼前,但是在湿地公园里还能偶尔看见它们的身影。一天,我看到它们正在一个小池塘边觅食,旁边不时有游客路过。这会儿,两位妈妈带着三个孩子来游玩,孩子都在5岁左右。小朋友看见动物非常激动,尤其是这么不怕人的动物。他们一股脑儿地冲到大灰和小灰跟前,想要捉它们。
大灰和小灰当然不会干等着被捉,赶紧逃到水里。小朋友一看,便又拿着长竹竿去戳水里的它们。三个孩子沿着岸边一直追,不时拿竹竿拍打水面,试图用竹竿去够它们,嘴里大大流量卡喊着“别跑别跑”。旁边跟着的两位妈妈只是默默地看着,并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也没有出言阻止。
我估计这个时候,大灰和小灰的心情是崩溃的,其实我的心情也是崩溃的。没过两天,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了。一个8岁左右的小男孩追着鸿雁跑,直到把鸿雁吓得惊慌失措飞到湖里,他才非常高兴地跑到爸爸身边。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孩子这么做了两次之后,他的爸爸居然给他当起了哨兵,告诉他,这边还有一群,快点来。孩子一听,立马飞奔过来追赶鸿雁,鸿雁顿时四散逃窜。一只鸿雁由于行动笨拙,被拦在湖边的围栏处,半天钻不过去,小男孩还跑过去吓唬它。看着鸿雁奋力挣扎着,终于跨过栏杆飞到湖中,小男孩一家哈哈大笑。我心里却不是滋味。
我们跟动物成为大流量卡朋友很难,但是破坏和动物之间的信任只需要一个稍带恶意的动作。我曾见过一则新闻:南方某个景区在一个区域放养了孔雀和其他动物,想让人们能更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美丽的动物,结果没几天,雄孔雀的羽毛被拔秃了,动物们都得了抑郁症,一见到人就惊慌失措。这样的情况应该不是个例。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很感慨,我们的自然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爱心”环节。爸爸妈妈在带孩子外出、参加自然活动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建立爱护动植物的意识,这样自然活动的意义才不会停留在表面,孩子们才会真正地爱上动植物,爱上自然科学,而不只是为了知道而知道,为了“知识”而粗糙地“见识”。
如果你再见到大灰和小灰,还有其他的小动物,请不要故意恶作剧地追逐、大流量卡吓唬和捕捉它们。我们只要静静地欣赏它们的美和可爱就好了。
本文来自《奇趣百科·野生动物》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5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