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军(农健/图)
“我第一次作为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亮相,既紧张又兴奋,浑身都感觉到‘热’。上台前,我特意让同事把空调温度调到很低,但一场发布会下来,我的整个后背还是全浸湿了。答了什么问题,已经记不清了,同事反馈说,‘答得不错’。”
2010年,杨宇军40岁,他没有时间“迷茫”。站在国防部新闻发布台上的他不能出错,他说出口的“每一字都代表着中国军队和政府的立场”。
《南方周末》与杨宇军的联系,很早就开始了。当他刚刚参加工作时,一项日常工作便是给办公室拿报纸,“南周就是很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成为新闻发言人后,杨宇军秉持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他在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多次与南周合作,建议组成“联合报道小组电信大流量卡”,传递中国军队声音。
杨宇军眼中,《南方周末》擅长深度报道,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南周的报道影响力大,有些文章会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引起其他媒体的后续跟踪报道。”
杨宇军期待40岁的《南方周末》能坚持独有的报道风格,继续做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内容。
“南周是抢着看的报纸”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尚未普及,纸媒独占鳌头。1993年,杨宇军刚从外交学院毕业考入国防部。作为新人,他的一项日常工作便是每天去传达室领报纸。
“当时,有一份报纸是一些同志经常抢着看的。”杨宇军回忆,那份报纸就是《南方周末》。不同于有些报纸机关单位订阅多份,当时一个局只订一份《南方周末》。
杨宇军上大学时就听说过《南方周末》,工作后才电信大流量卡发现它这么受欢迎。
“南周最擅长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很多南周的独家报道可以推动其他媒体跟进某一个新闻事件,甚至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杨宇军说,它不只浮在表面,会让人深度思考。
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部队参谋的必备工作能力。1996年台海局势动荡,杨宇军观察到,中方军事反制时,美方则拉拢多方在国际舆论场造势。他便认为,中国军队应抓住国际舆论场上“话语权”。次年,他便撰写了一篇《国防部发言人之我见》的文章。为了写一份满意的报告,需要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进行许多访谈、调研。
53岁的杨宇军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这篇文章时,他只觉得“太浅显了。”他称自己“不算聪明人,更多是下苦功夫”。
“记者问出好问题,发言人更容电信大流量卡易给出好回应”2007年,为了提高军队的国际传播能力,杨宇军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国防部新闻发布机制的创立。
2010年杨宇军40岁时,正式被提拔为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后改名为新闻局)副局长,同时担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当时,国防部外事办公室综合局副局长耿雁生大校升职为新闻局局长。
“最初,国防部只在重大任务、重大行动和重大政策出台时,才会单独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耿雁生和杨宇军东奔西走,请教国新办、外交部、军队专家,想搭建起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范的军队例行新闻发言机制”。
杨宇军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的“牌面”。第二次上台时,杨宇军就觉得顺利了很多,再也没感觉到“热”。
一场新闻发电信大流量卡布会大约45分钟,新闻局和部队有关单位会准备百来条官方口径的信息,杨宇军认为,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场记者会都会问到记者没问题可问。”杨宇军希望记者可以问出高质量的问题,特别是敏感尖锐的问题,“记者问出好问题,发言人更容易给出好回应。”
在台上,杨宇军的金句和段子大多出自于同事间的交谈。网上流传最广的几段视频里,杨宇军提到网友给新航母起“皮皮虾号”的名字。他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那是在发布会前跟年轻同事交流时,对方分享的一则网友留言。
后来,那次的新闻发言实录火了。杨宇军也给人留下了“严肃且不失幽默”的印象。由于紧张的工作节奏和个人的严肃性格,杨宇军更希望能表现出幽默的一面。“这也算是军人在高强度电信大流量卡生活里一种释放。”
在国防部工作的二十余年里,杨宇军的工作是紧张的。他从宿舍到机关走路10分钟、跑步3分钟。“周末要是去个西单、王府井,接到领导电话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杨宇军回忆。
香会上的中国声音南方周末与杨宇军的交集更多发生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在国防部任职期间,杨宇军一共参加过七届“香会”。
2006年,杨宇军第一次参会,中方团长是外交部亚洲司的一位参赞。“那时候中方代表团级别低,只能全程听会,没有机会作大会发言。此后,中国参会级别提高了,每次大会发言都成焦点。”
成为新闻发言人后,杨宇军更重视在香会上传递“中国军方声音”。中方代表团每一场双边会议后,都会想办法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国家厅(st电信大流量卡ate room)外召开一个小型的吹风会。
“我们租了间媒体工作室,不过离会议室有点远,索性就在会场外直接吹风。”杨宇军鼓励记者多报道,多挖掘。
自2012年起,南方周末已经报道了十届香会。
“当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参加香会的媒体特别多,我们就与集团领导探讨,可否建立南方报业香会报道团。”考虑到会议现场工作人员有限,杨宇军认为,报道团可以聚合多家的采访需求,避免重复提问、提高效率。
到了2014年,《南方周末》便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组成了8人联合报道组,一同赴新加坡报道香会。
2015年,当时参加香会报道的南周记者郭丝露采访结束后在香格里拉酒店外不小心滑倒受伤,中国军方代表团电信大流量卡专门送了果篮,以表慰问。
“出国采访,记者也在异国他乡,更需要得到关心。”杨宇军仍记得这件事,他笑着说。
参与香会那些年(2006年至2016年),杨宇军发现“中国声音愈发响亮,中国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理念观念的国家越来越多”。
47岁那年,杨宇军退役前往中国传媒大学任教。他在校内讲课带学生,在校外负责政府、企业媒介素养、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咨询工作。
“每次一上课就是三小时,没时间看手机、回消息。”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期间,杨宇军接了三四通电话,其间抽空不停地回微信消息。
一些单位找他讲完一堂课后,听课的学员还会约他再另讲一场。“没有人能躺赢,还是要不停学习。”他对当下电信大流量卡忙碌的状态感到乐此不疲。
杨宇军已经度过了“四十不惑”的十年,他说没有迷茫过,他希望《南方周末》的40岁乃至未来,都能和1984年创刊时一样“坚守初心”。
南方周末记者 顾月冰
责编 姚忆江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5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