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通行本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等的德不表现出德的形式来,而实际上是有德的。
次等的德处处表现出没有失去德,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德。
上等的德遵照无为而不去刻意为之,次等的德是有所作为而有意为之。
上等的仁是有所作为而不去刻意为之,上等的义是有所作为而刻意为之。
上等的礼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联通大流量卡,于是扬长胳膊,硬拉着人们遵照礼仪。
所以,丧失了道后才会讲德,丧失了德后才有仁,丧失了仁后才有义,丧失义之后才是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之首;
先见之明,礼是道、德、仁、义变得浮华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
依据先知,礼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也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朴实而不虚华。
所以,我们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逐句解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上等的,好的。德:是道的形式。
上等的“德”不刻意表现出“德”来,实际上是有“德”的,只不过看起来好像没有“德”一样。这是高级的“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下等,低级。
下等的”德“表现为不失其联通大流量卡“德”,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德“的状态。”德“不会刻意表现出来,而是自然而然。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以为:作为,刻意为之的行为。
上等的”德“遵照无为而不去刻意为之,下等的”德“有所作为是有意表现出来的。无为是一种做了事,但让人看不出来,做得很自然,这是一种高级的有为,而低等的有为就是明显地去表现了。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等的“仁”是有作为但不是刻意去那样表现,上等的“义”是有作为且是有意那么做。相比而言,“仁”虽然有所表现,但更加无心一些,而“义”表现出来的则是刻意而为之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攘:捋起衣袖露出手臂。扔:用力拉扯的动作。
上等的”礼”是刻联通大流量卡意表现但众人并不响应,只能振臂高呼,强拉着人们来遵照礼仪。的确,“礼”一种非常看重形式的规范,对人们的要求非常多,如果人们不顺从 ,则采取强制手段。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失去了“道”才讲究“德”,失去了“德”才讲究“仁”,失去了“仁”才讲究“义”,失去了“义”才讲究“礼”。按等级来分,“道”是根本,其次是上德,再是下德。下德还分三等,即仁、义、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前识者:有预见的人。道、德、仁、义、礼都谈到了,这里的前识者即“智”。
所以说“礼”这个东西,是忠信淡薄之后才出现的,也是祸乱的起始;依据先知之见,“礼”不过是“道”联通大流量卡浮华表现,也是愚昧的开始。也就是“道”是根本,“德”是“道”的本质表现,而“礼”是“道”的最浅层的表现。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华:即“花”,指表面的东西。大丈夫:不是指当今有志气的男子,而是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
作为一个大丈夫,为人应当敦厚朴实,不要浅薄浮华。人要抓住根本 ,守住“道”的本质,也就是”朴”和“静”。
故去彼取此。
所以,我们应当遵循“道”和“德”,而不是讲究那些表面的虚浮。
心得总结:
本章是德篇的第一章,也是《道德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章。老子开始系统化阐述“道”、“德”、“仁”、“义”、“礼”的关系。通过这一章,结合之前的道篇,我们将理解老子的天道、人道以及道联通大流量卡家与儒家的本质区别。
老子的“道”是一种天道,也就是世界万事万物和一切客观自然的主宰。这个东西似有或无,混混沌沌,气息微弱,却延绵不绝,永不衰竭。“道”因为并不拟人,它也不是神,因此没有情感和怜悯,只是客观独立的某种规律,周而复始地运行着,它不会厚此薄彼,始终不偏不倚。因此“道”完全无私、公平公正。世界是平衡的,能量是守恒的,“道”的无所作为恰恰是最高明的有为。老子告诫人们应该遵循这个客观规律,保持道法自然,这样就是最大的有为,而如果破坏自然或者强行改变,那迟早是要付出代价,最后得不偿失。
“德”是“道”的外在表现,“道”属于天,“德”属于人。而“德”又分为上德和下德,老子的“德”指的是上德,而儒联通大流量卡家的“仁”、“义”、“礼”是下德,其中”礼“是最浅层的“德”。老子把这个分析地非常清楚,上德是“道”的本质体现,遵循无为思想,不去表现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下德是刻意表现没有失去德,而实际上还没有达到“道”的要求。
下德分成三层,最高层次是“仁”,也就是虽然表现出来了作为,但是并非刻意为之,属于无心的表现吧。“义”是其次的下德,表现出来了作为,而且是有意表现的,怀有一定的目的性。最次的下德是“礼”,强迫人们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形式。相比于现实社会,“礼”就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这种东西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有点迂腐,因此老子是不赞成的,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本章我们知道了“道”、“德联通大流量卡”、“仁”、“义”、“礼”的关系,也就更加明白老子为何是孔子的老师了。虽然孔子也足够伟大,但是相比老子而言要处理的问题还是不在同一层面。孔子终其一生最强调的是“克己复礼、尊卑有序”,这属于浅层次的“德”,离“道”还有距离。当然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教化比较符合世俗社会的需要,对于普通人比较好执行,再加上“尊卑有序”的等级观点,很符合统治阶级需要,因此儒家就更加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也就流传得更为广泛。
中国的“德”文化源远流长,道家讲“德”,儒家也讲“德”,两者可谓同源,本质上也都是一种个人修养和自然禀赋。当然道家的“德”和儒家的“德”还不太一样,道家的”德“是上的联通大流量卡,也就是求道,是为获得大彻大悟,使身心自由,达到无我的人生境界,最后无为胜有为,治天下若烹小鲜;而儒家修德是为了成就良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执政者,人还在凡尘中,还未能消除欲望,尚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需要依循“道”去有所作为,最后成就自我。
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儒家,同时应该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道家。把这两种结合起来(释家这里暂时不提),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我们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了“道”,再学习“德”,同时也学习“仁”、“义”、“礼”,不断修身养性,做到厚德载物、朴实无华,这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联通大流量卡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5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