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江苏最强地级市与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结伴成为长三角版图上的耀眼“双子星”。
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明确将依托毗邻区、产业链、创新圈、交通网,支持苏州、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极中之极”
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布局,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大事。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方案确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流量套餐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
翻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地理图”,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在这片发展热土上,渐已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
“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
“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重点打造具流量套餐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目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功能布局已初步形成,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持续提升,科创产业融合日益深化,《总体方案》部署的各项任务逐步落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措施》围绕做强虹桥商务区这“一核”,做优做精北向拓展带、南向拓展带这“两带”,引领带动长三角全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三个层面,提出了24条具体措施。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时推出的《政策措施》,重点突出、措施务实、政策精准,是《总体方案》的接力版、强化版、升级版。
放眼长三角,当前,沪苏浙皖正联手加快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而聚焦虹流量套餐桥国际开放枢纽,在这里,因其活力强、潜力大、开放度高,“极中之极”的功能定位正日益凸显。
“双子星”
自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亮出“施工图”后,“深度参与”和“共建共享”便成为苏州、嘉兴这对“双子星”主动拥抱“大虹桥”的两大关键词。
把握“家门口”的重大发展机遇,8月15日,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在边走边看边交流中,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增强机遇意识,切实把紧邻上海这一最大区位优势用好用足,而点名要加快推进的其中一条,就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
近观北向拓展带上的昆山、太仓、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沟通南北、联动东西”势头正劲——
昆山率先制定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昆山行流量套餐动方案》,奋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节点和主要功能承载区;作为距离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最近的地市级高铁站,相城矢志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重要的战略支点;太仓致力于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苏州工业园区则全力推动一批高质量、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功能平台、重大项目落地,率先形成服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示范效应。
视线往南,嘉兴在主动性上同样不遑多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朋友圈”里,嘉兴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自带“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热度加成”。
早在2021年,南湖、平湖、海盐、海宁等地,就已吹响抢滩“国际虹”的号角。一项可以管窥的“标志性事件”是:嘉兴多地纷流量套餐纷在沪设立“科创飞地”,积极对接优质资源。
除向“核心区”不断迈进外,“双子星”之间亦有强强联手——不久前,在2023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作为唯一跨区域战略合作项目,昆山与海宁就“链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行签约,明确将在样板区共建、产业合作、协同创新、营商环境、金融对接、服务功能等六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协同发展开新局。
“无界之地”
无论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还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又或是G60科创走廊,以及城市群、都市圈,长三角区域之间自由组合、抱团发展、示范先行的背后,带来的是东南形胜、今更胜昔,更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向深处融、优处行”的不远处模样。
以经济潜流量套餐力窥见发展活力——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长三角经济总量(GDP)突破14.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4.2%。这意味着,长三角以强大韧性坚强支撑起中国经济一大重要增长极。
纵览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8座“万亿之城”,占据“GDP万亿俱乐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今年的“赛迪百强县”榜单中“长三角板块”表现依旧强势,以42席继续“霸榜”。
以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分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生态环境共治,一个又一个协作,推动着长三角地区从“有界”走向“无界”——
比如,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能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体现现代化产业流量套餐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又比如,曾一度沦为水葫芦泛滥的“两不管”地带,沪苏界湖雪落漾因“一体共治”,蝶变成长三角携手治水,真正让“环境无界”的一帧缩影。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盘大棋,三省一市有着共同的底色、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使命。
不止在“大虹桥”,更不止步于产业、交通、科创”同心圆“,置身长三角的每一块土地,如今都在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35亿人正切身感受着一体化发展的强劲脉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5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