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我们

见 证

我出生时爷爷恰逢花甲之年,奶奶比爷爷小一岁,所以自打我记事开始,他们就是老人的的模样。他们年轻时候的容貌我从未见过,没有相机和手机的年代,这成为了永远的遗憾,好在通过他的五男三女中,我略微可以还原当年的场景。当然,从长辈口中我也多少能知道些他们的过往。

据说,二老是“摇篮定亲”,好在他们在懂事的适婚的年龄都彼此心仪。出生于旧中国战火纷飞的年代,爷爷一度有被抓去作“壮丁”的风险,好在跋山涉水东躲西藏了一段时间才躲过一劫。爷爷排行在他们这辈人中居首,又因为诸多子女所以在整个家族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或许是因为我最小也最“听话”的缘故,所以这种“权威”对我来说有些例外,我好像也有点“狐假虎威”的大流量套餐缘故,所以从小有些“不惧权威”的意味,家中大人小孩好似都“让”我三分。

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幺女还待字闺中,直到我坐上小姑的婚车送了她最后一程。小姑的出嫁对老两口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终点,因为他们的“使命任务”已经结束。“生儿育女”就是生下来后,然后拼尽全力让他们吃饱饭最终长大成人,直到儿子们成家后分家,女儿们出嫁后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在今天看来极为正常不过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以至于他们的长子出生就夭折了。就像一棵大树,树大总是要开枝散叶,末端的枝叶能吸收的养分总是有限,绵延子嗣延续香火是各家自己的事情了,他们终其一生在同辈中已经算是幸运和成功的,安度晚年是他们体味人生以及回馈他大流量套餐们这一生最好的选择。

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是古稀之年,七十大寿是一件大事,在那个年代活到六十本就不易,活到七十就更属稀罕事了。七十大寿放烟花宴请四方宾朋,子子孙孙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小孩子总是格外喜欢这喜庆的场景,尽管我已经记事但并不知晓“寿”的意义,因为从六十到七十爷爷奶奶好像容貌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他们依旧耳聪目明能说会干,身体上也未曾有过大的病痛。

上初中开始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因而和二老的接触时间开始变少了,那时候似乎对时光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老人”在我的认知中是牙齿松动,视力、体能、身体机能下降,于是每周回家总是给二老买些面包、香蕉,咬着牙买松软昂贵的新疆香梨(很多年后我在新疆才大流量套餐发觉其实很便宜)。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菜园,挑水浇菜、锄地种菜都是在那一时期耳濡目染中慢慢学会的。

高中,老两口迈入了八十大关,过去几年他们先后生了机场大病,先是奶奶摔断腿,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接着爷爷结石手术,二老在病痛面前相互勉励搀扶,都各自挺过来了。或许是同时代的老者渐渐远去,他们在一起诉说年轻时候的时间更多了。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慢点再慢点,我用家里的傻瓜照相机给他们拍照纪念,得知同学中有人买了数码照相机,我死缠烂打了一个月同时好话说尽,终于借到两天的使用权。洗衣服的时候拍,做饭的时候拍,散步的时候拍,笑的时候也拍······他们希望能留下些什么供后代怀念,照片无疑是最好的见证,所以他们大流量套餐很配合也很开心。

这之后,上大学然后毕业工作去远方,期间奶奶两次骨折,都是鬼门关上活了下来,爷爷青光眼虽然做了手术,但一只眼睛渐渐失去了光明,每次见他们总像交代后事一样,略显沉重但又不得不面对,因为到了那个年纪,只有自己是最懂自己的。终于有一天,走在了人生边缘,九十年的婚姻走到尽头,一个人先走留下另一个人独自感怀,直到有一天她老到忘记了他,也忘记了时间。

我见证着他们的老去,却永远未能遇见他们的青春;

他们见证我的长大,却永远无法在下一段旅程相遇。

作者简介:出生于井冈山下,求学于珞珈山下,现居天山脚下工作,酷爱网球常写作,曾历时一月骑行109青藏线,撰写微信个人公众号“格爱”。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50532.html

(0)
sunyaqunsunyaqun
上一篇 2024年6月3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