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二都村的章伯庆老人,有着一套现在已经很少见的米斗,这是一种过去米行用来计量的用具。米斗有大小四个,木头箍制,用铁箍加固,还有一根棍子辅助量米。由于常年闲置,米斗显得暗沉,铁箍也生锈了。
这一套米斗,最小的七两半,往上是一斤半,然后是七斤半,最大的是十五斤。章伯庆说,以前有这一套就可以开米行,一量一个准,都不用上秤。关于这套米斗,章伯庆有不少故事。
章伯庆的外公叫蒋承掌(音),蒋家一直在二都街上经营商铺。到蒋承掌时,开了米行、肉铺、豆腐店三爿店铺。本着诚信经商的原则,生意不断,只要在蒋家买东西,从不缺斤短两。
章伯庆的父亲叫章阿堂,家中虽不经商,但有着几十亩土地,也算是小有家业。章蒋两家门当户对,流量套餐早早定了亲。在章阿堂20岁时,在岳父的帮助下,在二都街上开了自己的米行。“这套米斗,就是那时候我外公给我阿爸的。”章伯庆说,外公的用意也是要父亲像他一样诚信经营。
不过,章阿堂开米行的时候,民国也是气数将尽了。没过几年,蒋介石兵败如山倒,新中国建立。头两年,章阿堂、蒋承掌这些小商人还是正常经营店铺,不过随后的经济改革以及政策的变动,相继都关了铺面,转而成了普通的农民,这米斗也被闲置了。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开始,中央鼓励个人经营工商业,成为个体工商户。80年左右,章伯庆先开了一家豆腐店。“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挺怕的,虽然国家开始允许个体干,但也怕政策反复。”他说。两三年下来,平安无事,章伯庆胆子也大起流量套餐来了,83年他又开了米行。
开米行的时候,父亲章阿堂又把藏起来的米斗找了出来,交给他继续用起来。“我阿爸那时候也很高兴的,毕竟他自己开过,文革时候也吃过很多苦头,又重新可以开了。他还讲要我好好保留,好好用。”章伯庆说。
章伯庆的米行一直开到了2002年,豆腐店开到了2010年。“后来经营大米、面粉这些,不需要单独经营许可,小店里都可以卖了。二都乡也撤并了,街上人也越来越少,生意慢慢就少了,只能关掉了。”章伯庆有点遗憾。
在章伯庆的口中,我们得知以前的二都是一个“繁华”的集镇,是无数个“小上海”中的一个。“解放前,这里有米行3爿、豆腐店4爿、茶馆3爿、羊肉铺2爿、南货铺3爿、肉铺4爿,街上很热闹的。”流量套餐章伯庆说起来,话语中充满激动。他告诉记者,以前新琪村、丁墓村、上渚山、和睦村、双桥村等这些地方的人都要来二都赶集,早上河里的船能排一百多米。
二都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廿五前后。街两边摆满了摊位,从大庙前延伸到河边,又沿着河向两边延伸。街上的人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庙前的戏台从上午开始唱戏,下午、晚上也要演,场场爆满。“就算遇到下雨天,人还是很多,因为以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好不容易等到八月廿五,都不想白白过掉啊。”章伯庆说。
来源 德清新闻网 记者 李杰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4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