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过麦

说起收割小麦,在四十年前绝对是农村里的一件大事。那时候虽然土地已经承包到户,但生产力还很落后,干农活儿全靠人力和畜力,收割小麦要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上十天半月才能完成,整个过程称为过麦。

农谚说“芒种三天见麦茬儿”,意思是说过了芒种节三天就可以收割小麦了。男人们提前找出镰刀、铁叉、木锨等工具,女人们则把平时舍不得吃攒下的鸡蛋放到坛子腌起来,等到割麦子的时候吃。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矼场”,就是把打麦场轧平整光滑。打麦场一般是村子周围不远处的一块空地,矼场时,先用牲口拉着铁耙把场上的土地划松散,再泼上水或者等待下雨润湿,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麦秸,接着用牲口拉着碌碡反复地轧,直到场地平整硬实、不流量套餐起浮土。

六月的干热风吹拂着麦田,也吹得人心里痒痒的,人们不时去地里查看麦子的成熟情况,算计着哪天可以收割。到了开镰的日子,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起床来到麦子地里,趁着凉快割起麦子来。弯腰低头,左手拢住麦秆,右手持镰刀轻轻一拉,一颗颗麦子就像温顺的婴儿轻轻倒入母亲的臂弯。为了干活方便,割麦子的时候通常是两个人搭伙干,一个人把着一垄在前面割,并负责打好“要子”,另一个人把着旁边的一垄在后面割,负责捆扎。有经验的割麦老手也不是割一把放一下,而是先把割下来的麦子顺手夹在两腿之间,等攒得差不多了,再一起放下,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

日上三竿时,麦子已经割了一大半儿,这时候腰也累了,肚子也饿了,坐下来歇歇吧,拿出腌流量套餐得冒油的咸鸡蛋夹在玉米饼子里,大口地吃着,真香!同样的东西,坐在地头儿吃就是比坐在家里炕头上吃着香!

麦子割下来以后紧接着就要往场里拉。马车、牛车、人力小拉车都派上了用场,能拉多少拉多少。装车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有经验的妇女坐在车上,能应付周围几个人扔上来的麦个子,像垒墙砌砖似的排得整整齐齐,一茬压一茬,既装得多,又不容易坍车。

麦子拉到场里以后,要抖开摊在场上暴晒。晒麦子过程中还要翻两次场,正午的太阳最毒,晒在人身上火辣辣的,翻一遍麦子往往要个把小时,而防护措施就是一顶草帽或者一条打湿了的毛巾,外加半瓢凉水。

下午两三点钟,开始轧场了。男人们套上牲口,拉起碌碡,站在麦场中央,一手拿缰绳,一手扬鞭子,流量套餐伴随着“驾驾”的吆喝声,牲口拉起碌碡做逆时针转动。碌碡所到之处,麦穗炸开,麦粒儿挣脱麦壳的包裹和束缚,获得了自由。

过麦时节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烈日当头,忽然一阵狂风,西北天上黑云翻滚、雷声隆隆,眼看就要下雨!人们赶紧抄起叉耙扫帚把麦子往一起堆。好一阵忙碌,总算堆好盖好了。擦一把满头的汗水,抬头看看天——乌云散开,雷声渐远,一缕阳光又从云彩缝里钻出来。虚惊一场!坐下来抽袋烟,把麦子再铺散开,接着轧。

轧好的麦子,就要扬场了。这不仅需要力气,也是个技术活儿,用大木锨铲起一锨麦子,逆风向空中一扬,甩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麦糠被风吹走,麦粒儿则在空中翻着跟斗,散开又聚拢,雨点儿般落下来。一扬一落流量套餐间麦粒麦糠分道扬镳,不一会儿功夫,地上就堆起了一片麦丘。

真正的丰收果实显现出来了!扬好的麦子像一座小山丘堆在场院里,颗颗麦粒儿圆润饱满,就像小娃娃圆鼓鼓的肚子那么惹人喜爱。抓一把凑到鼻前,淡淡的麦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捧起一捧,轻松手指,感受麦粒从指缝儿滑下的感觉,丰收的喜悦老农们不知如何表达。明天就去磨一口袋面,蒸一锅白面馒头,好好解解馋!

过完麦后的打麦场是乘凉的好去处。吃过晚饭,人们提着马扎从各自家里凑了过来。忙活了十多天,也该歇歇了。月朗星稀、微风轻拂,大人们摇着蒲扇聊着天,说着笑着,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孩子们在麦秸垛旁边翻跟斗、捉迷藏,跑着、跳着、撒着欢儿,清脆的笑声在夜空中传得很远很远流量套餐……

审阅:高杰

简评: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描述了“过麦”的整个过程,画面感极强,真真切切让读者体验了一把热火朝天的“过麦”。

作者:王庆江,男,1970年出生,河北省武邑县人。

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46623.html

(0)
sunyaqunsunyaqun
上一篇 2024年5月6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