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领”到“白领” 在磨砺中“升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通讯员 王嫣然
15米高的龙门吊司机室,一平方米左右的操作空间,一张黑色皮面的操作椅和一方小小的手动操作台,四周、脚下,全是透明玻璃。
办公大楼第15层,一间养着绿植且四季恒温的十几平方米开阔中控室,工作人员拨动控制手柄,百米开外的龙门吊按指令迅速又精准地移动。隔着电脑屏,码头集装箱装卸作业信息全程可视化。
从15米到15层,合肥港操作港机组技术带头人童国益走了10年。
2011年,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毕业的童国益来到合肥,进入刚刚开港的合肥港。
“当地人告诉我,公交车122路坐到底站,再叫一辆三轮车,就能到繁华大道尽头的合电信大流量卡肥港了。”初到合肥港,望向四周,童国益坦言,“毫不夸张,脚踏荒土、头顶蓝天,‘一棍子打不到一个人’。”
童国益的技能生涯从堆场理货员起步,也就是“认箱子”。“集装箱进入堆场,首先人工记录集装箱的位置和编号。作业时,再根据船公司指定要求,打印出需要装卸的指定编号标箱,现场找箱子。”
怎么认?怎么找?童国益回忆,看颜色、辨细节,花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很多弯路。
那时,合肥港各岗位缺专业人员,尤其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员严重不足。没有任何机械基础的童国益报名参加了龙门吊司机培训。凭着一股子“钻”劲,他很快独立上岗。
“入门有两关。第一是心理关,要‘站得住’,高处作业不能怕;第二是技术关,要‘坐得稳’,90度角向下电信大流量卡俯视操作重型机械,只有掌握技巧驾驶舱才不会乱晃。”童国益介绍,传统港口的装卸效率需要各机械精密配合。其中,操作机械的人最为关键。
边干边悟,童国益总结出了“两边看,两头慢”的安全操作模式,并为合肥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龙门吊驾驶员。
2013年,合肥港初步上马“TOS系统”。简言之,国际集装箱码头信息化系统涵盖网上预约、无人化闸口、仓单导入、中控调度等多个模块,令港口作业效率显著提高。
随后几年里,伴随合肥的快速发展,港口集装箱业务也爆发式增长。
“最忙的时候,20条船从港口作业装卸,2000件集装箱从港口启运。”童国益向记者描述,高峰时期,南淝河河面上排满了船队;堆场内,围着一圈又一圈准备卸货的卡车,甚电信大流量卡至连门口的道路,都堵成长龙。
2017年,经过选拔,童国益和同事拿到了安徽赛区仅有的两个名额,前往上海洋山港参加全国港口机械技能大赛,并斩获优秀奖项。
也正是这次比赛,童国益意识到,未来,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一定是以信息化为基石。
“当时洋山港刚完成四期自动化改造,港区无人化运作太让人震撼!我们也得搞,这将是趋势,更将是优势。”很快,童国益将信息化升级的想法整理汇报。
2018年,合肥港智能化改造立项启动;2019年,合肥港场桥远程操控初步实现。这期间,童国益又陆续去了江苏太仓港、山东日照港考察,将学来的经验和理念,一步步应用到港口软硬件升级中。
合肥地区是安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及集装箱生成地一,进出口电信大流量卡总额占全省的50%以上,集装箱生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一半。
十年间,从零起步的合肥港,一举成为合肥市乃至整个皖中地区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口,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曾经,一年3万标箱的目标吞吐量都觉得很遥远。现在,我们年吞吐超过37万标箱。新时代劳动者,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童国益感慨。
此前,为帮助团队尽快适应智能化港口,他自主编制了合肥港远程操作指导用书。
2020年,合肥包河区将合肥港纳入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项目建设,支持港口智慧物流平台打造。项目建成后,合肥港将成为全国长江支线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内河港口。
童国益一路见证、参与合肥经济建设的崛起,并在一线磨砺中,电信大流量卡蜕变为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已经在合肥成家的童国益对下一个十年充满期待,“希望继续扎根岗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当好新时代的码头工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4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