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春晚的第四十一个年头,国内从来没有一档电视节目如春晚一般,“年播”持续四十多年,以文艺之名,打通了人和社会的情感通道。
春晚的全称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多年来,它不仅融合一年的文艺新作品、人物,更主动承载着“文艺”与时代的叙事关系。春晚本意就是“联欢晚会”,联欢之“联”字,本身就定性了“春晚”。在舞台“联欢”,必与人民“连心”、同社会“联动”、与新媒体“链”接。一个“LIAN”的谐音梗,恰好说明了春晚的初衷和发展方向。
“联欢”是春晚最初的模样
春晚“联欢”的属性,决定了受众本身就是春晚的一部分,春晚要兼具“大剧院”和“文化广场”的功能。摆在舞台前的一张张圆桌,恰好点明了“联欢联通大流量卡”的意义。那些“互动”“参与”,在1956年的纪录片《春节大联欢》就出现过。在始于1983年的春晚中,联欢就是春晚最初的模样。人们在联欢的笑脸和满桌的硕果中,浓缩着一年的喜悦,这是春晚的初心。
“连心”必须“接地气”
春晚历来都是“接地气”的,但不同“地气”对接不同时期的“民心”。文艺节目需要打造一个“快速通道”,使当下的精神面貌最迅速地转换成一种文艺叙事,让人的故事、气质引领社会风气。
歌舞节目率先捕捉到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提升,《花开种花家》《跟往事干了好几杯》《马上就会好的》《好运全都来》等歌曲的选择、视频的制作、歌手的搭配都体现了,“心连心”的诚意。而人民的身影就在一个镜头、一段短视频、一个不联通大流量卡经意间出现在戏剧小品中,链接成创意。
2023年的春晚,从节目内容上看,明星演员的“平视处理”和普通人本色出现成为特色。大牌演员不再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也许您的邻居就会“上春晚”。春晚剧组早在1月8日推出的第一支短视频《你好,陌生人》就开宗明义点题,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民众都直接出镜。在央视新闻的短片中,某个瞬间曾给别人“搭过一把手”的好心人,成为春晚主角。
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即使没有才艺,也能以“我”的身份在春晚表演。社会各界一起演唱的《早安,阳光》中,我们见到了七十多岁的“旗袍奶奶”、朗诵《再别康桥》的“守山大叔”,这些都曾是“真人秀”节目营造的“Surprise(惊喜)”。在春晚中,这种联通大流量卡创作不仅践行了“为人民”的理念,更是对文艺节目边界的扩展和重新找寻。
与社会“联动”直达春晚
春晚曾提出过“开门办春晚”,意在吸纳新的艺术作品,意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吸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而2023年的春晚在创作中更是对这一理念进行跃升与迭代。
何为节目?不仅是在文艺语境下创作歌舞杂技戏剧小品,还直接在生活的语境下,将人的故事、行为、微光、温暖和精神面貌直接展现出来。这些不仅是文艺的“素材”,其本身就是节目,是民间的“真善美”直接被文艺化,被看见。这种转变不仅是“节目形态”的更新,更是对新时期文艺理论更新的体现。与社会的“联动”不仅是与社会机构团体的合作,更是将政治、经济、科学、人文大联通大流量卡事件文艺化,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更是文艺叙事上的华彩。
节目塑造的角色生活感十足,《初见照相馆》《马上到》《坑》等节目中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摄影师的日常智慧和幽默,平凡夫妻、两代母女之间的真情和家长里短,都在春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键“链接”真实的人世间
电视文艺节目不同于虚构类影视作品的“慢工出细活”,影视作品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维度内提炼生活的意义和思想,而文艺晚会节目有“时效期”。2017年撰写完成的《人世间》,讲述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故事,作品2018年卖出了影视改编权,2021年开机拍摄,2022年在总台首播,也在2022年成为既“爆款”又“经典”的作品。
一个故联通大流量卡事,历时五十年转换成经典艺术,这个传播链条中附着了太多的艺术加工和社会转换,值得敬佩。但春晚的时效性和时代感要求大大降低了转换的时间成本,假如春晚就是上一年“人世间”的缩影,那么精湛艺术的坚守者、努力的传承人、医生、快递、互助的陌生人、热爱生活的村里人、几十年都想着上春晚的老工人……这些普通人,都是“人世间”的角色,春晚让人们一眼看到舞台上,原来自己的日常故事被看到、被演绎。平凡朴素之美,是最好的“节目”。
当《春节序曲》响起,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空间,还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地理空间,亦或是间隔代际却差异巨大的“次元空间”,还是横屏竖屏大屏小屏的传媒空间,都可以在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夜晚,一键链联通大流量卡接在一起。
当然,“人世间”本身越来越多元、多义。“春晚”要牢记使命,更要不忘“初心”,在多元化的时代,保持与这个火热的世界密切地“相LIAN”。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4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