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蝽的若虫(这只被悬赏8元的锥蝽会传播“新型艾滋病”?)

来源:羊城晚报

广州市疾控专家:美洲锥虫病的这种称呼只是比喻说法,我国尚无相关病例

近日,一种名为“锥蝽”(广州俗称“木虱王”)的小虫子刷爆了广州人的朋友圈,甚至上了全国新闻热搜。起因是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悬赏寻虫”推文。推文称,锥蝽可传播美洲锥虫病,有学者将该病称为“新型艾滋病”。为更好地研究和控制该病,市疾控中心发动市民积极寻虫,并将给予8元一只的奖励。

锥蝽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真的会导致“新型艾滋病”?市民该如何防护?10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疾控专家。

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其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

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流量套餐食人血,因此又被称为“接吻虫”。它们多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

如何防控锥蝽?

锥蝽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等地,夜间外出活动。作为吸血昆虫,它可能会出现在鸡舍、畜舍附近。市民应保持居家卫生,安装纱门纱窗,堵好墙缝,或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捕捉时,可用工具,如纸张、筷子、叶子等,夹住虫体放入透明容器内密封,再送到疾控中心检测。如不慎碰到锥蝽,及时洗手即可。

被锥蝽叮咬就会感染锥虫病?

广州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部主任陈守义告诉记者,锥蝽属亚热带地区常见物种,在广东省有自然分布,广州多个区曾有市民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

锥蝽和美洲锥虫病有什么关系流量套餐?据悉,美洲锥虫病最早是在1909年由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发现,因此又被命名为“恰加斯病”。该病由克氏锥虫的寄生虫引起,其病媒就是锥蝽。

被锥蝽叮咬就一定会患美洲锥虫病吗?并非所有锥蝽都带有锥虫。陈守义介绍,“锥蝽在叮咬保虫宿主,也就是被克氏锥虫感染的人或动物后,会将带有循环型锥虫鞭毛体的血液吸入消化道内,鞭毛体在其肠内发育为繁殖型锥虫鞭毛体并大量繁殖,1周后又成为循环型锥虫鞭毛体。当锥蝽排出粪便、尿液时,鞭毛体也随之排出,可通过人身上的伤口或黏膜等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鞭毛体在干燥情况下很快就会死亡,只有在非干燥情况下才会传播。

他表示,目前我国尚未出现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因此市民被叮咬后流量套餐感染锥虫病的机会微乎其微。

锥虫病和艾滋病是“一码事”吗?

不过,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美洲锥虫扩散速度和程度不容忽视。“根据WTO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约有600万至8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陈守义说。

据介绍,该病感染早期由于症状轻微而容易被忽视,隐匿期可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但病原体在体内可持续终生,重症患者预后不良。急性期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侵入部位有红斑和硬节;结膜侵入部位发生单侧眼睑肿胀;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陈守义提醒,如市民不慎被锥蝽叮咬,应尽早去医院采血化验,叮咬后的几周至两个月内,如检测出锥虫鞭毛体,应及时治疗。

美洲锥虫病是“新型艾滋病”吗?陈流量套餐守义解释道,锥虫病与艾滋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新型艾滋病”只是一个比喻说法。虽然,锥虫病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而且二者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但“二者传染途径不同,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这个媒介传播的;二者病原体也不同,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锥虫病的原体是克氏锥虫。”

“8元一只”的奖金如何才能拿到?

陈守义称,这次“悬赏寻虫”行动,实际上是中国疾控中心主持的一项“开展输入性美洲锥虫病及媒介锥蝽调查工作”,该项工作是为了解媒介生物锥蝽的分布情况、种类和数量,评估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的风险,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热带病的防控工作。广州市流量套餐作为一个调查点,开展了11个区锥蝽调查工作。

“截至7月10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已收到市民送来的疑似锥蝽十余只。但需经过国家疾控中心的鉴定,才能最终判定,‘8元一只’的奖金也要在鉴定是锥蝽后才能发放。”陈守义说。此次寻虫活动将持续到7月31日。(记者 符畅 通讯员 穗卫计宣)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36890.html

(0)
sunyaqunsunyaqun
上一篇 2024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4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