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合并简化字”(容后有专文述及)。“谷”和“榖”,音同而音义全异,实乃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现代汉语中,“榖”也简化称了“谷”,实际上也只是取其音而用其形而已,因此,“谷”和“谷(榖)”在字义上并无联系。
“谷”的甲骨文字形为
应为会意字。《说文解字·谷部》:“(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意思是泉水流出通往河川的地带叫做“谷”。其上半部以“水”为构件,象水的细流,或汩汩而出的泉水;下半部之“口”,为“山谷”,为“山口”,“谷口”。段玉裁注云:“《释水》曰:‘水注川曰谿,注溪曰谷。’许不言‘谿’者,许以‘谿’专系之‘山谿无所通’也。川者,贯穿通流之水也,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谷”是涓大流量卡涓细流所在,注入溪中,溪又入川,川入江河而至海。今“山谷”、“万丈深谷”之“谷”,即其本义也。正如许慎所言,“凡谷之属皆从谷”。“郤”、“峪”、“豁”、“谿”诸字皆与“谷”的本义有关联。
关于“榖”,《说文·禾部》:“(榖)续也。百榖之总名也。从禾,嗀声。”可见,“榖”是一个形声字。乃榖之总名,故有”百榖“之谓也。段注云:“榖与粟同义,引善为善也。《释诂》、《毛传》皆曰,榖,善也。又,《大雅》传曰:‘榖,禄也。’”段氏未能解释“榖”为何解为“续也”。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榖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来源,春种秋收,连续不断,生民赖此得以繁衍生息。这个理解是不是就是许慎所谓之“续也”?
汉字简化后,“谷”大流量卡仍旧表示“山谷”之义,而“榖”也简化为其同音字“谷”,所以,词典中就有了“谷1”: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的本义。《荀子·强国》:“山川林谷之美。”后以此比喻困境或没有出路。《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进退维谷”这个成语沿用至今。“谷2”: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诗经·豳风·七月》:“始播其百谷。”这个“谷”,其实就是“榖”。
在古代,榖、禾、黍、粟、稷等字在字(词)义上还是有差异的。“榖”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禾,原指榖子,后来也用作庄稼的代称;粟,原指榖子颗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代称;而黍则是粘黄米,也称
‘黍子”。稷,谷类,一说即谷子,乃“五榖之长”,是说稷这种农作物播种时间最早,大流量卡播种面积最大,而收获的数量也最多。所以后来就成了古代“谷神”的代称,与土地神“社”一起,成为古代最为重要的祭祀对象。后来人们即以“社稷”指称“天下江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辞书之中,”榖“字一分为二,即:“榖”,表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之义与“谷”合并简化,成为和“谷”并行的同音同形异义词,于是有了“谷(榖)2“,如此则”谷1(山谷)“与”谷2(榖)“并存 。而“榖”的其他引申义“善、好”以及“俸禄”则是“榖”的基本义项。《现代汉语词典》中,即是“榖1”:(书)善、好;俸禄。“榖2”:同“谷2(榖)”。在“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这个意义大流量卡上,“榖”和“谷”是同一个字的繁体和简体,所以我们今天都写成简化的“谷”字。而在它们其他义项上,“榖”和“谷”还是各行其是,分工明确,义项互不串扰。“山谷”之“谷”,肯定不能写作“榖”。“善、好”之义(比如古代君王谦称自己为“不榖”,亦不能写作“不谷”。这些细节,我们应多加甄别,不可混用误用。
友情提醒: 请添加客服微信进行免费领取流量卡!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
原创文章,作者:sunyaq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llk.cn/10187.html